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
学院拥有一支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04人,专任教师77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5人、副高职称3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8人、硕士生导师55人。有1人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人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人,江苏特聘教授2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5人(其中1人获江苏省“333工程”第一层次)、江苏省优秀青年基金1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8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8人、江苏省“双创计划”资助对象5人、校特聘教授5人、校高端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19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全部具有博士学位,80%以上的教师都有国外学习、研修的经历,还聘请数名院士和国外知名专家、学者为本院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
学院现有生物学、教育学(生物学科)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生态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学科教学(生物)、工程硕士(生物技术与工程)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设有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全国评估优秀)。生物学为“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学科,生态学为扬州大学重点学科。人兽共患病防制新技术及免疫机理研究创新团队被评为农业部科技创新团队、人兽共患病防控创新团队被评为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学院建有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性危害因子(动物源)控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人兽共患病学重点实验室,共建农业与农产品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新型兽用疫苗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等。建成了功能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生物信息学、肿瘤生物学等10个实验室(中心)和8个与企业共建的科技产业校企联盟。
学院现有生物科学(师范)、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三个本科专业,生物技术、生物科学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制药是2019年获批的新兴热门专业(该专业前身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生物技术专业获批江苏省国际化品牌专业、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2018年学院开始招收生物技术专业海外成建制留学生。学院现有全日制本科生857人,博、硕士研究生404人。学院拥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生物科学与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扬州大学)、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扬州大学生物医药产业学院。近年来,获国家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4门、国家教学团队1个、国家规划教材3部,教育部“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江苏省教改重点课题1项,江苏高校“青蓝工程”教学团队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4门。获批江苏省生物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共享平台1个,获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工作站1个。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4项。获全国微课制作大赛组织奖(制作奖1项)、江苏省微课制作大赛二等奖1项、长三角师范院校教师智慧教学大赛省级一等奖2项、全国高校生命科学类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学院立足于高起点内涵式发展,重视科学研究,大力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向高水平研究型学院迈进。近年来,学院主持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合作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5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41项、应急项目1项;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项、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3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4项,以及国际合作和省部级项目等各类项目100余项,年均到账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每年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在The 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Cell Reports等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
在人才培养上,学院实行“宽口径、厚基础”、按专业招生,积极推行本科生“导师制”和创新教育,认真实施研究生创新培养工程,不断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学院在浙江天目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无锡药明康德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生泰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艾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地建有大学生见习实习基地。大学生“挑战传奇”团队入选全国首批百支“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本科生科技创新作品在第六至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中先后获得一等奖8项、二等奖4项、“揭榜挂帅”专项赛二等奖1项、巨龙最佳制作奖1项。毕业生考研升学率保持在50%以上、年终就业率达100%。获省优秀本科生论文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三等奖4篇,省优秀博士论文1篇,省优秀硕士论文4篇。获江苏省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4项,获第二届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第三届长三角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二等奖1项。
学院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先后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丹麦、日本、新加坡、苏丹、埃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与合作研究,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韩国江原大学签订了科学研究合作协议,与英国基尔大学签订3+1+1人才培养协议,与英国赫尔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英国女王大学开展合作办学洽谈。学院每年都资助一批本科生、研究生赴境外高校学习。
学院坚持“一体两翼”的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学院承办学校“创新实践班”,以“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培养模式,畅通国内外继续深造的渠道。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导生制”和研本“1+1”引领计划,注重全程培养,全员参与,全面引导,全体受益。学院打造“一院一品”工作,每年组织“生命科技文化节”和班团风采展示,增强学生凝聚力和归属感。学院以“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依托班团、围绕专业”的工作理念,以科普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持续推进大学生科普实践活动高质量开展,涵养了一批优秀学子和时代先锋,涌现出了众多德育典型,其中有捡拾废品资助藏童的志愿先锋“麻袋哥”陈晟,用奖学金带父母游全国的孝心典型张露,义务赴尼泊尔高原支教的奉献典型肖玉涵,勇于扶起跌倒老人的见义勇为典型曹鸢飞,热心江豚保护的“豚哥豚姐”王旭阳、刘林林等。上述同学的德育事迹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中国科学报、人民网等媒体多次报道,在社会弘扬了“正能量”。同时也涌现了一批多行业的杰出校友,如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丁家波、国家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许卫峰、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陈赛华、扬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张荣、扬州市扬杰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梁瑶等,他们在学界、政界、商界等领域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
学院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坊、大学生自主创新实验室、关工委创新创业辅导站等多个实体平台,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等“双创”类社团。学院依托各类各级学科竞赛,实现以赛促学,构筑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阵地”“梦工厂”“新高地”,使学生的思维转变成基于创新创造的学习,以更加从容的姿态应对智能化时代的挑战,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近5年来,学院获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特等奖4项、一等奖15项、指导的本科生科创项目入选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创新创业工作位于学校前列。(2023年11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