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 红河

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

发展历程及专业设置

红河学院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办学历史较久,最早可追溯至1998年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专业,2007年院系调整组建成立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并开设生物系和农学系,2021年更名为生物科学与农学学院。现已发展成为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体、教学科研并重和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型学院,2016年获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学院目前开设生物科学、环境生态工程、农学、植物保护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是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植物保护2022年获批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农学专业2023年获批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学院现有生化实训教学大楼11303平方米,实验室仪器设备1576台套、设备总值1677万元,有1200平方米的荷兰文洛式三连栋PC板温室,校外长期稳定拥有实习实践教学基地30多个。

师资队伍

学院全体教职员工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扎实的专业学识,恪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现有在编教职工67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行政管理12人,实验技术6人。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教师10人,副高级职称教师27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44人,占教学科研岗专任教师75.9%,在读博士5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1人,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人,红河学院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学术骨干10人、教学能手8人。专职辅导员均具有硕士学位,学生工作经验丰富。

人才培养

学院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紧扣“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建设、云南省应用技术型高校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专业群建设、云南省卓越农林人才计划(植物保护)等高校人才培养项目,云南省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植物保护),不断提高学生专业综合素养。近5年来,学生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1项;学院参与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获国家级奖项36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26项),获省级奖项64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22项,三等奖27项);学生参加第八届云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铜奖2项、“挑战杯” 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竞赛获省级铜奖1项;学术科技节比赛获得省级一等奖1项,铜奖1项、优秀奖1项。近年来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8%以上,并且深受用人单位和社会好评。学院鼓励本科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再深造,历年研究生升学率名列全校第一,并且近三年考研录取人数逐年攀升。2021年考取研究生49人,2022年考取研究生64人,2023年考取研究生77人,被华中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云南大学、贵州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院校录取;2024年上线人数93人,目前拟录取人数50人。

科学研究

学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优势和专业技术特点,主动服务地方现代农业和生物医药及大健康产业。学院拥有云南省高校农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与安全控制重点实验室、滇南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和云南省教育厅滇南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等3个科研平台以及云南省教育厅滇南中药材资源开发利用科技创新团队、云南省高校滇南特色水果病虫害绿色防控科技创新团队和云南省高校滇南特色生物资源研究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等3个创新团队。近五年来,共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6项,项目经费累计1697.2万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省部级项目41项;地厅级项目98项,横向合作61项,共发表各类期刊论文209篇,其中SCI论文41篇、专著1部、EI论文5篇,北大核心期刊108篇专利授权共62项,其中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52项;2项发明专利转让,转让金额10万;获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奖1项。

硕点建设

2024年红河学院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已经公式,农业专业学位点作为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也进行了公示。农业专业学位领域(方向)为作物与种业,重点聚焦红河州水果、蔬菜、中药材等优势产业,设置作物生产、耕作和作物品种改良三个方向。

作物生产方向:围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牌”产业发展需求,聚焦绿色高效生产技术创新和推广开展研究。解决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导致产能受限、化肥农药污染严重等问题,以“高产、优质、绿色”为导向,构建科学化、精准化、绿色化的现代农业栽培技术体系,不断提升作物生产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耕作方向:针对红河州优势水果、蔬菜和中药材产业,通过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肥力、防治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解决生产中的连作障碍、农作物产量水平低下等问题。能够有效改善红河州重点农业产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模式,团队成员擅长开展综合性强的研究,不同专业背景成员之间的互补,协同合作,形成高效的工作模式,能有效解决跨领域的科学问题。

作物品种改良方向:立足滇南丰富作物资源,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开展种质资源收集、作物农艺性状鉴定与评价工作,解决作物种质资源混杂、品种选育等问题;对重点产业从源头上开展作物种子生产与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为特色作物产业化、规模化提供技术支持。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0 次浏览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