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
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前身是红河学院理学院,理学院是2003年蒙自师专升格为红河学院时最早成立的三个二级学院之一,由创建于1978年的物理系和化学系组建而成。2021年4月,学校院系调整,物理系调至工学院,理学院同期更名为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下设化学系、食品科学系、冶金工程系,其中化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为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冶金工程专业获为省级新兴专业建设点并列入云南省本科高校一流专业备案名单。目前,学院在校生900余人。
化学与资源工程学院现有在编教职工49人,教授12人,副教授15人,博士28人、硕士23人。现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次、云南省“万人计划”产业技术领军人才1人次,云南省突出贡献专业技术人才4人次、省委联系专家2人次、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人次、云南省“青年拔尖”人才3人次、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次、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3人次、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次1人次、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人次、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次、云南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1人次;云南省高等学校名师工作室1个;获得云南省级化学专业教学团队1个、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获得云南省化学教师职业技能大赛一、二等奖各1项、云南省教学比赛二等奖1项、云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1项。近五年,学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获得云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4项,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得科研项目立项97项,总经费1450余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15项、省级项目26项、其他项目5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近13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近50项。
学院办学资源雄厚,拥有云南省有机化学重点学科,云南省科技厅“云南省东南亚稀贵金属新材料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绿色食品中越双方国际联合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天然药物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地方特色资源利用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特色食品、消费研发及其质量安全”工程中心、云南省高校“失效贵金属催化剂清洁提取高值化”工程研究中心、稀贵金属循环利用云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学科平台10余个;拥有云南省高校光活性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科技创新团队1个。学院实验楼建筑面积8000余m2,设有基础实验室、综合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创新设计实验室等专业教学实验室近40个;设有应用分离分析实验室、能源新材料实验室、特色生物资源实验室、光化学与催化实验室、合成化学实验室、功能材料实验室、食品储藏与加工实验室、冶金中间产物处理研究实验室等科研实验室近20个;拥有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高自动比表面与空隙分析仪、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仪、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电化学工作站、微波消解仪、全自动固相萃取仪、全自动凝胶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仪、红外光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真空油炸果蔬膨化干燥机、离子色谱仪、多功能制粒机、小型真空冶炼炉、中频炉等大型仪器设备,总价值达2200余万元。学科平台及科研资源全部向本科生开放,为创新创业教育及专业核心技能培养提供强力支撑。
学院面向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立足学科专业优势,践行“学生为本、教学保障、科研创兴、应用增效”的办学理念,依托云南省化学重点专业、云南省化学专业教学团队、云南省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云南省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项目、云南省冶金工程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等育人平台,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地位不动摇,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院定期开展专业调研,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成果导向教育教学改革,持续改进办学水平。2024届,化学专业升学率达到16.26%、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升学率达到32.26%,2023届冶金工程专业初次就业率超过98%,位居学校前列。迄今为止,学院已为云南省化工、冶金、食品药品生产、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环境检测与治理、基础教育等行业培养输送高质量应用型本科人才2400余名,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