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
· 全日制学硕
代码:060200
门类:历史学
学科:中国史

中国史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世界史学科为历史学三个一级学科之一。中世纪晚期以来,在国外,尤其在欧美诸国,对本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研究,已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研究领域不断扩大,研究题材不断细化,研究方法不断更新,研究成果不断积累。20世纪中期以来,一些高校在此基础上演化出名为“世界史”的教学和研究体系,并与全球史、跨国史和区域国别史等研究领域发生交叉。

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和教学起步较晚,约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并随着中国从“开眼看世界”到独立自强的历史过程而逐渐成长壮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史学科发展迅速,已成为一个独立而成熟的学科,拥有规模可观的学术队伍,形成了专门的研究方法和教学体系,学科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与国际史学界的交流与合作也愈加活跃。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整体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迅速提高,世界史学科也受到国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更大支持,在国家建设和国际交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世界史的研究和教育,在大、中、小学均开设世界史课程。一些国家大学的历史教学与研究人员中有超过一半者从事本国以外国家、地区的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在这些国家中,外国历史教育不但是所有非历史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而且其所占比重也已超过全部历史课程的一半。世界发达国家对世界史学科高度重视,显示其争夺国际学术话语权和强化文化软实力的决心与努力,也与其维持世界政治、经济影响力和主导权相匹配。

国内目前有百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从事世界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有计划、成体系地开设专业课程,世界史教师队伍已形成规模。其中培养博士生的单位有33个,有三所高校的世界史被列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但与其他学科相比,目前中国的世界史学科规模仍然较小,与国家和社会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这不利于国人了解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传统以及汲取别国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也不利于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国民开放包容的胸襟。

综观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经历,一个国家越是开放和发展,就越是重视世界历史,反映在学术上便是对世界史研究和教学的高度重视,世界史学科被放在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二)学科内涵

世界史学科主要研究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和各民族的历史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影响和互动,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研究对象涉及众多不同的空间、时段和主题,涵盖范围广泛,时间跨度大,内容复杂多样。

在理论和方法上,世界史学科遵循历史学的一般原则和规范,尤其重视历史语言、外国语言和多样化的史料,基于跨文化、跨时空的理解,考察和阐释不同社会和族群的经历,其目的在于增加关于人类过往经验的知识,促进对世界不同社会和文化的理解,为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提供必要的智识支持。

世界史学科的知识基础包括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外国历史语言与史料学、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国别史、区域史、专门史等。本学科注重实证和经验研究方法,注意吸收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并与中国史、考古学、外国文学、外国哲学、外国语言文字学、区域国别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学科范围

根据国内世界史学科的内涵,考虑到该学科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需要,世界史一级学科现设有以下5个二级学科:

1.史学理论与外国史学史。研究历史哲学、史学理论和外国史学流派的形成、演变及其主要内容,特别是近代以来外国史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各国别史和专题史领域的史学进展。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外国史学思潮、主要国家与地区史学史、外国史学流派及其代表人物和论著等。

2.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1500年以前的人类发展史,特别关注古代世界不同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中古时期欧洲和世界其他地区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宗教的演进,考察人类历史从早期分散到逐步聚合的过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史前史、古代东方、古希腊罗马、中世纪欧洲以及中古亚洲、非洲和美洲等。

3.世界近现代史。研究1500年以来的世界历史,尤其关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产生和演变的历史、人类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以及世界性的冲突和战争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和世界当代史。

4.世界地区与国别史。研究世界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历史,特别关注各地区和国家历史的特点与不同发展道路,探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总结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研究方向按照地区与国别来设立,主要包括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美国史、英国史、法国史、德国史、俄国(苏联)史和日本史等。

5.世界专门史。研究人类过往历史中某些专门的领域和特定的主题,尤其关注那些超越国家和地区范畴的趋势和现象,探讨其起源和演变的过程及规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际关系史、环境史、全球史、医疗社会史、思想史以及文明互动和比较研究等。

以上5个二级学科既有其相对独立的研究对象,又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分别从理论与方法、时间与空间、整体与部分、通览与专门等不同维度对人类过往经历进行考察,构成了相对完整的世界史学科体系。

(四)培养目标

世界史学科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品德高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世界史学科要求理论与专业知识相并重,既重视理论素养又重视专业知识。攻读本学科学位者应具有广泛的学术兴趣、良好的理论素养、扎实的知识基础、专门的研究方向、明确的问题意识以及相应的外语能力,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硕士生培养目标:硕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基础性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既往的学术发展和学术动态有一定的把握,能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博士生培养目标:博士生应具备良好的理论修养,掌握适当和多样的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扎实的专业知识,对既往的学术发展和学术前沿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独立的创造性探讨,并形成在本领域继续进行深入研究的潜质和能力。

(五)相关学科

与世界史一级学科密切相关的其他一级学科主要为:中国史、考古学、区域国别学。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硕士生应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正确的研究方法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具体要求如下:

1.理论与方法

世界史学科属于历史学门类,坚实可靠的历史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对世界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硕士生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史学流派、理论与发展动向,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2.基础知识

世界史学科强调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系统性,因此硕士生应对世界史和中国史都有所了解,把两门通史课作为学习的基本内容,了解人类不同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的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对某些方向或某些课题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了解。

3.专业知识

专业知识包括世界史各学科方向所涵盖的基础知识及与论文写作相关的专门知识。硕士生在学习时应了解一般的文献档案性质和种类,具备基本的文献学知识,知晓文献档案的收藏情况。

4.工具知识

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专业外语知识,能够用英语或研究对象国语言阅读文献资料和对外交流,能够使用世界史领域重要的辞典和工具书。硕士生应了解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知道如何使用数据库、进行网上检索和查阅资料,并及时学习新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5.相关知识

世界史研究涉及人类各领域的活动,因此与文学、哲学、艺术学、政治学、法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区域国别学,乃至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有密切的关联。硕士生应努力扩大知识面,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在学习中将其与历史知识有机地结合,达到对历史过程的更深刻理解。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生应具有人文精神,对世界史具有浓厚的兴趣,对世界史学科的学术意义与社会功能有明确的认识。

(1)理论素养:学习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了解历史学的一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相关领域国内研究动态及最新成果,对外国史学史有基本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术判断能力。

(2)专业素质:有比较扎实的专业知识积累,对学位论文所涉及课题的相关领域有比较完整的掌握,能够查询与阅读原始档案,了解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具有提出问题和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

(3)文化素质:广泛学习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对人类文化与科学发展有一定的了解,尊重科学,具有人文精神,恪守学术伦理。

(4)技能素质:硕士生应具有使用专业外语的能力,并能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和研究,掌握使用电子数据库、运用互联网收集文献资料和了解学术动态的能力和技巧。

2.学术道德

(1)遵守国家法律,诚实守信,学风端正,具有良好的政治与思想品德。

(2)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学术品行良好,尊重他人劳动成果。

(3)注释规范,注意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4)遵守有关的保密制度和纪律。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硕士生应能在学习中获取专业基础知识,有阅读与分析史料的能力,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注重写作与表达等基本技能的训练,以此为基础培养独立思考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2)应具有良好的中文、外文和计算机语言的运用能力,能够准确理解、清楚表达、通顺陈述、合理分析。

2.科学研究能力

(1)硕士生对以往的学术发展和当下的学术动态应有较好的把握,能够对既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

(2)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自主完成论文写作。

(3)重视逻辑思维能力与文字表述能力的培养,能比较系统和清晰地阐释自己的想法并写作论文。

3.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实地调查、数据分析、档案收集、口述采访等实际工作能力,在实践中增进对世界历史的理解。

4.学术交流能力

(1)口头表达流畅,能清晰、准确地陈述自己的观点。

(2)能够在学术会议上提交专题论文并与其他学者进行讨论和对话。

5.其他能力

其他能力包括:讲授世界史知识的能力;向社会传播和普及世界史知识的能力;参与文化交流的能力等。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硕士学位论文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等法律条文的规定。

1.规范性要求

(1)时间:硕士生的学习时间一般是2-3年,其中应保证有充分的时间搜集资料并进行论文写作。

(2)语言:学位论文一般用中文撰写。

(3)字数:硕士学位论文的字数要求一般在3万字以上。

(4)格式:按所在单位学位委员会的相关规定执行,并符合国家要求。

(5)注释与参考文献:按学术专著与学术论文出版与刊发的一般规定执行。

2.质量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应严谨、规范,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同时考虑论文的现实意义。

(2)论文应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陈述与分析。

(3)论文应反映作者的知识水平与理论素养,体现基本的学术研究能力。

(4)论文应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争取有所创新。

(5)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独立完成。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