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 合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1977年,安徽大学数学系设立“计算技术专业”,1984年在“计算技术专业”基础上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开办“计算机软件”专业。1987年,“计算机应用专业”招收专科生,1988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是安徽省属高校理工科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2004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正式成立。2017年,原大学计算机教学部调整并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院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得到优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砥砺奋进谱华章,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尤其是近年来依靠安徽大学“211工程建设”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学院也迎来了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不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持续推动学科优化,注重完善学科平台,切实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在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

师资队伍

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伊利诺伊-芝加哥大学、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优秀博士毕业生多人,师资力量雄厚,结构合理。学院现有在编教师136人,教授30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5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95%以上,绝大多数教师具有出国访学或留学经历,学缘结构合理。其中

Ø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

Ø  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3人

Ø  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

Ø  安徽省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

学科平台

学院设有“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省属高校首个)、拥有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多源大数据智能分析与应用”(省属高校首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及部级平台3个。拥有“安徽省物联网安全技术工程实验室”、“多模态认知计算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安徽大学安徽省院士工作站”、“安徽省人机共融与智能装备工程实验室”、“信息材料与智能感知安徽省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6个。通过“智能计算与商空间团队”、“结构模式识别与图像处理团队”、“视觉大数据分析团队”、“网络与信息安全团队”等有效带动,设立“国际脑科学工程研究中心”、“跨媒体视觉信息分析中心”、“人工智能研究所”、“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所”、“智能计算与知识工程研究所”、“生物信息感知与人机交互研究所”、“智能优化与调度研究所”、“虚拟现实与人机交互研究所”、“安全计算研究所”等校院级研究所十几所,注重为全院教师搭建学科平台,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优势作用,更好地帮助青年教师成长。

学科建设

学院拥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学院目前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信息安全”三个本科专业均为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且于2022年全部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软件工程专业顺利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场考察,并与澳大利亚迪肯大学进行“2+2/3+1”项目合作。“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于1996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2002年获批国家重点学科,是安徽省属高校理工科唯一国家级重点学科、省级重点建设学科、省一流学科;依托“计算机应用技术”国家级重点学科,2006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硕士点,2010年获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学校“双一流”建设重要支撑学科,入列“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在ESI全球学科排名方面,2023年计算机学科进入ESI全球前2.56‰,上升势头迅猛。在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方面,安徽大学计算机学科2021年进入全国前16%,2023年进入全国前14%。

科研成果

近年来,学院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以及安徽大学的支持下,相继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级重点项目9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0余项;安徽省重大/重点项目11项;安徽省高校重大协同创新项目2项。近年来在国际顶级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300余篇,SCI检索8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逾11部(本);承担了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支撑等横向项目近百项,累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超亿元。;相继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10项,其中安徽省“三大奖”一等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深圳市(计划单列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电子学会三等奖1项。

人才培养

学院坚持“以本为本”,牢固树立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坚持“三基并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院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注重培养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综合型专业人才。学院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第二课堂为主阵地、网络新媒体为新手段,以创新项目、科研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实习实训为着力点,积极构建立体化育人体系新格局。学院相继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 项,一等奖5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1 项。数字图像处理(双语)、离散数学、网络原理、计算机组成与体系结构(一)四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青春思政课”“喜迎二十大、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等系列学习教育活动帮助同学们坚定理想信念,“启航工程”、实习生双选会、校企合作论坛助力同学们提升综合素质,学生获“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ACM国际新星奖等国际/国家级奖项60余项。获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省级以上奖项240余项。学生申报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80余项,获批经费160余万元。“互联网+”“挑战杯”、数学建模竞赛、机器人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信息安全比赛、计算机博弈竞赛等丰富多彩的竞赛项目为同学们提供锻炼机会和展示自我的平台,营造了“注重实践,敦品励学”的浓厚文化氛围,为安徽省乃至全国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卓越人才。

交流合作

学院注重加强与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学术交流,建立并巩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以及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等国内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与联系。依托国家级“创新引智基地”与英国莱斯特大学、美国犹他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加拿大尼普森大学、英国格林威治大学、美国阿肯色中央大学、英国德比大学、澳大利亚斯威本科技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台湾成功大学、逢甲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建立深层次教学与科研合作关系,逐步扩大交流范围和深度,为学院的发展寻求更为广阔的空间。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