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 南京

新闻与传播学院

南京师范大学的新闻传播教育起始于1964年,迄今已走过一个甲子。是年6月,教育部批复江苏省委宣传部,同意在南师大增设新闻专业,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师范院校的第一个新闻学本科专业。1977年,新闻专业招收学生41人,接受省委宣传部直接领导,新华日报社和学校联办共管,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部校共建、产学结合”办学模式。1990年5月,江苏省委宣传部在南京师范大学设立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1995年4月,南京师范大学在新闻学专业和电教系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2017年7月,江苏省委宣传部与南京师范大学签署部校共建新闻与传播学院协议。

学院专业实力强,拥有三个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新闻系、广播电视系、广告系、网络与新媒体系4个系,面向省内外招收新闻学、广播电视编导、广告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的本科生,其中新闻学为国家首批特色专业、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江苏省品牌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院学科优势显著。拥有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艺术学(视听传媒艺术历史与理论)硕士点,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点、戏剧与影视(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点。2001年以来,新闻传播学(新闻学)连续入选江苏省重点学科。2005年,获批江苏省和全国师范院校首个新闻学博士点。2018年,新闻传播学入选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2023年,获批新闻传播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学院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教职员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63人,教授20人,副教授26人,博士生导师16人,硕士生导师27人。拥有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全国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1人、江苏省“333工程”中青年领军人才3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社科英才1人,江苏省社科青年英才3人,江苏省新闻出版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网络视听领军人才1人,江苏省网络视听青年人才1人,江苏省“双创博士”12人,江苏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1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2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青年骨干教师2人。

学院科学研究特色明显,形成了智媒传播与社会治理、新闻传播史、媒介法规与伦理、舆情与社会治理、影像生产传播、文化产业与传播等特色方向。学院先后出版了“舆情与社会治理文丛”“新闻传播史探索文丛”“影视传播新时空文丛”“当代传媒与社会”“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文丛”“新闻与传播学应用系列丛书”“当代媒体新闻实践丛书”“广播影视艺术系列丛书”“影视传播艺术与技术丛书”“广播影视艺术编导系列丛书”“摄影艺术系列丛书”等多套丛书。出版了我国首批新闻传播学领域的课程思政案例集《新闻传播学课程思政案例》。

学院设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舆情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民国新闻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承担江苏省统一战线理论基地、江苏省网络文明中心等理论研究与决策咨询等工作。江苏省新闻人才培训中心、江苏省党委政府新闻发言人培训基地挂靠本院。学院为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单位、江苏省科教电影电视协会理事长单位。

传媒实验中心为江苏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和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用房面积为2800平方米,拥有数字高清演播室、电子新闻采编实验室、媒介融合实验室等实验室。

“十三五”以来,学院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等1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36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重点项目4项;承担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项,其他省部级项目44项。

近年来,学院科研活动丰富,学术气氛浓厚,连续举办了媒介与农村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民国新闻史高层论坛、媒介法规与伦理学术研讨会、江苏省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并在校内组织了一系列学术交流,由学界专家组成的“随园传媒讲坛”、业界精英展开的“传媒论见”以及“求真教师学术沙龙”和“善学研究生沙龙”等。

学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开展新闻传播教育。60年来,培养了一大批“动手能力强,人文基础厚,发展后劲足”的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为党和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贡献了南师新传人的应有力量。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4 次浏览
2 次浏览
1 次浏览
1 次浏览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