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秉持“创新求真务实卓越”的学院精神,实践“以育人为本,为产业服务”的学校办学理念和“亲产业、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的学校办学目标。设置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国家卓越工程师实施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级服务地方特色专业、省装备制造类专业群主干专业、省现代学徒制建设项目试点专业)、电子封装技术(国家战略新兴专业、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IEET工程及科技教育认证专业)、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国家战略新兴专业、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和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学校一流本科专业)5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近1000人。2012年开始招收车辆工程领域(车辆关键零部件材料、成形及产业化方向)硕士专业研究生;2018年开始招收电子信息(光电材料与器件方向)招收硕士专业研究生;2021年获“材料与化工”硕士专业学位点授权,现有在校研究生近200人。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科研能力突出。现有专任教师65人,其中:正高职称18人,副高职称32人,博士学位59人,博导4名,硕导46名,高级职称占76.9%,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8%,具有国(境)外访问与留学经历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9%,双师双能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1.5%。柔聘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拥有2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省级教学名师2人、3名闽江学者特聘教授,2名闽江学者讲座教授,福建省雏鹰计划人才1人,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和杰出青年科研人才等7人,厦门市本土领军人才2人,厦门市“双百计划”人才7人。
近五年来,学院紧密对接福建省新材料产业和厦门市千亿新材料产业链,在材料加工与成形技术、粉末冶金材料与表面工程技术、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高分子材料与装备等5个方向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共承担了300余项科研课题,科研经费4141.0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4项;发表核心级以上学术论文255篇,其中SCI收录185篇、EI收录3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4项。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4项,其中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厦门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中国包装行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学院拥有福建省功能材料及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粉末冶金技术与新材料重点实验室、厦门市聚合物加工原理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厦门市高效精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中心等省市科研平台,是厦门市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和福建省新型电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单位;建设有“先进材料制备与应用”福建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和“先进能源材料”、“材料腐蚀与表面工程”等8个科研团队;拥有2个省级教学科研平台,3个市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STEM、SEM、XPS、XRD、AFM、XRF、DSC/TG、Raman等大型精密仪器和分析软件,设备仪器原值5600余万元,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m2。拥有材料工程省级实验教学中心、省级教学团队和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学生综合素质优良,社会认可度高。学院根据社会和行业需求,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注重专业内涵建设,实施产学研交互式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校校和国际合作办学,着力构建实践性创新型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与德国、加拿大、奥地利、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香港等国(境)外1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与厦门市100余家知名企业建立了实习基地和人才培养与产学研合作关系。大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课外科技、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以及文体活动中成绩突出。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一次性就业率超95%,其中70%以上的毕业生实现了在厦就业;一批优秀学生进入国内985、211高校和国际知名大学继续深造攻读博硕士研究生。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