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历史沿革
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前身是西北第二民族学院电子工程系,199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专科)专业学生;1997年,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调整改革方案,电子工程系增设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开始招生;同年,电子工程系更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系;2000年,停止了计算机应用专业(专科)招生。
2003年,学校将电子与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基础教研室和软件教研室独立出来,组建了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学院招生规模逐渐扩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在原有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基础上,于2004年增设了网络工程专业、2005年增设了软件工程本科专业、2007年增设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2006年10月,为了做好“去筹”、“更名”的准备工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08年,随着学校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原西北第二民族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正式更名为北方民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本情况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现有教职工68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专任教师中教授9人,副教授19人,高级工程师4人,双师型教师11人,工程背景教师2人,自治区“新世纪313人才工程”学术带头人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2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1人,自治区教学名师2人。
学院现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四个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专业为自治区一流专业、省部级特色专业、省部级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示范专业,“网络工程”专业为省部级“十三五”重点专业(群),“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为2019年新获批专业。
学院拥有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电子信息”专业硕士点。“计算机应用技术”自治区重点学科,“图像与智能信息处理”国家民委创新团队,“图像处理与智能计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自治区级教学团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科研项目80余项,获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科研经费累计1600余万元。教研教改项目84项,获教育部项目5项,国家民委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4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设计创新奖1项,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7项,特等奖1项。
学院构建育优工作室、卓越拔尖人才、学科竞赛团队、中外合作办学等创新培养体系,与北京、四川、浙江、西安等地14家国内知名信息技术类企业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泰国清迈大学、中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民族大学、集美大学等高校签署合作办学协议开展本科生一年期访学项目。
专业设置:
一、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制4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观念,熟悉国家的有关信息技术领域法规和政策,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以及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级企事业单位、互联网公司、科研机构从事计算机系统的分析、设计、开发、部署及应用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数字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导论
二、网络工程(学制4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国家信息化建设及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能较好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和网络工程专业基本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观念,熟悉有关信息技术领域法规和政策,能够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网络系统的规划与设计、运维与管理、安全与性能分析及网络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专业导论、离散数学、数字逻辑与数字电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原理、密码学、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网络安全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管理
三、软件工程(学制4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培养适应国家发展需求,服务于国家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可在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相关领域从事软件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软件工程课程设计、软件质量保证与测试、软件项目管理、软件体系结构、人机交互的软件工程方法
四、软件工程(中外合作办学)(学制4年,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适应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社会责任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掌握扎实软件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和新知识、新技术学习能力,能够紧跟软件工程专业领域发展,适应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毕业后能在各类软件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软件项目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研发和管理等工作,或者在各类金融、商务服务等企业中从事信息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是我校与泰国清迈大学在软件工程专业合作开展的普通高等本科教育项目,学制4年,课程教学由双方教师共同承担,其中由泰方教师承担的课程占所有课程的三分之一。学生1-3年在北方民族大学校区学习,第4年达到泰国清迈大学入学条件的学生可申请赴泰国学习1年。学生完成专业教学计划且达到双方毕业要求及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得北方民族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并授予双方大学的学士学位。
中外合作办学单独编班,若在我校完成国内阶段学习后因故无法出国,则学籍保留在原学院中外合作专业,参照相应专业普通班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我校修读课程以完成学业。达到我校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条件者,可获我校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因故不出国学习的学生按中外合作办学收费标准缴费。
学费标准:在北方民族大学学习期间,学费为每学年1.6万元人民币。在泰国清迈大学学习期间,学费为每学年8万泰铢(约合人民币1.6万元,具体金额以缴费时汇率为准)。
招生条件:报考软件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考生高考语种须为英语。按照投档成绩从高分到低分排序择优录取,无专业级差;投档成绩相同时,英语成绩高的优先录取。本专业仅招收填报有明确专业志愿的考生,且考生入校后不得申请转专业。
五、智能科学与技术(学制4年,理学/工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掌握智能科学技术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科学实验和初步科学研究的训练,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熟悉有关智能科学技术领域法规和政策,可在计算机软件、互联网等相关领域从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系统集成和项目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专业导论、离散数学、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计算机系统基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系统基础、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分析与设计、机器学习、人工智能导论、数字图像处理、专业综合实训。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