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979年的西北民族学院数理化系,1993年原数理化系划分为数学系、物理系和化学系,2004年数学系更名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09年改为现名。学院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4个计算机类本科专业和数学与应用数学1个数学类本科专业,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一流专业和省级创新创业试点改革专业,其余专业均为校级一流专业。学院现有数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核医学数字图像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和语言智能与文化计算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共建单位。学院建有计算机基础实验室、计算机专业实验室、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实验室、网络与信息安全实验室、物联网工程实验室、数学建模与仿真实验室等6个教学实验室,以及计算核医学校级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平台,学院也是语言与文化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民族信息技术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共建单位。学院与省内外多家企业和中小学建立了合作关系,建有近20家学生实习基地和实践创新基地。
学院设有计算机与物联网系、软件与大数据系、数学系等3个教学系,现有教职员工81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3人、副教授30人,获博士学位教师和在读博士教师34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36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国家民委领军人才3人、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4人、甘肃省陇原青年英才3人、国家民委青年教学标兵1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获得者2人。
近五年以来,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项、其它教学和科研奖励近20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余项、甘肃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省部级项目2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23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6件。学院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00余项,其中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家二等奖2项、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国家三等奖1项、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竞赛省级奖10余项。
经过多年的积累,学院形成了理工专业并存、协同促进发展的专业办学格局。学院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新工科”建设为抓手,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模式和措施,积极推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设计理念及释义
该标志旨在通过视觉元素传达学院的学科特色和学术精神。整体采用深蓝色底,沉稳的色调代表数计人严谨的科研态度,主要设计元素为数学符号“π”以及经过巧妙变形的计算机图案元素,二者以对称的方式呈现,同时搭配西北民族大学校徽中的蓝色、橙色与绿色,数学符号“π”代表着数学学科的经典与深邃,与变形的计算机图案元素相结合,寓意着学院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融合与创新。这种融合象征着全体师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下,汇聚不同学科的智慧,共同探索知识的边界。对称的设计方式不仅展现了一种和谐之美,更寓意着学院教育和科研成果的严谨与平衡,体现了各民族师生在学术追求中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精神风貌。院徽最上方醒目地标注着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的建立时间“1979 年”,既彰显了学院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也体现了师生在漫长岁月中共同传承学术的辉煌历程,时刻提醒着大家传承历史、开创未来,师生携手在新时代为学院的发展贡献力量,共同书写更加灿烂的篇章。
设计理念及释义
数理筑基:学院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79年的数理化系,这些基础学科为计算机科学和其他应用领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筑基,意味着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数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坚实的数理基础是进行创新研究和应用开发的前提。
智创未来:智,在这里表示智慧、智能,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紧密相关。创,指的是创新、创造。未来,表示学院的教育目标和愿景是面向未来、面向时代的。
“数理筑基,智创未来”体现了学院在教学与研究中,既注重将传统数理基础的传承与发扬置于关键位置,为学生的学术之路奠定深厚根基。又强调现代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前瞻性培养,积极引领学生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科技前沿。学院始终致力于为学生构筑起从理论迈向实践、从基础通达前沿的全方位学习平台,助力学生在未来科技领域绽放光彩,让他们以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创新的思维能力,为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