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业学院
甘肃农业大学草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1950年在西北率先开始草原科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1953年招收草原学硕士研究生,1964年招收本科生,1972年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系,1984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原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2年建立了我国第一个草业学院。2007年草业科学本科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第一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和2012年相继获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第三、第四轮全国学科评估位居同学科第三和B+。2016年学院党委被中共中央表彰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17年学院被甘肃省委省政府授予“园丁奖”先进集体,2019年被教育部遴选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获批科技部“草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草业科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草学学科入选甘肃省属高校国家“一流学科”突破工程建设学科,2023年“草种创新与草地利用教师团队”获批教育部第三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学院设草业科学和草坪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专业。下设4个教学系,4个研究所,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农艺与种业(草业方向)农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饲草作物方向)、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科技部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科技部“草学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农业农村部饲草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农业部农科教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国家林业草原高寒草地鼠害防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甘肃农业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草地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甘肃省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草学类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多个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平台,以及天祝高山草原生态系统科研与教学基地(230亩)、武威黄羊镇草类科研与教学基地(866亩)、兰州校内运动场草坪实训基地(40亩)等教学科研基地。编辑出版全国性学术期刊《草原与草坪》。
学院现有教职工67人,其中正高职称19人,副高职称25人。有博士生导师30人(含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58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草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2人、试验站站长1人,全国人大代表1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1人,甘肃省教学名师3人,甘肃省优秀专家1人,甘肃省领军人才2人,甘肃高校飞天学者5人,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4人,甘肃省青年科技奖2人,甘肃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高等学校草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CCTV感动中国“三农人物”2人。国家一级、二级学会正副理事长6人。柔性引进和聘任国内外高水平专家10人。
70多年来,学院几代教学科研人员不断探索,勇于创新,坚持学研产结合,在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和甘(肃)新(疆)荒漠绿洲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创立和提出了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畜产品单位指标体系、草地农业生态系统与草业四个生产层、荒漠灌区“间隙性干旱”周期与根瘤菌结瘤效应转换等许多重要科学理论,取得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创新性成果,为我国草业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十三五”以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9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发表研究论文1200余篇,其中国际高水平论文300余篇,ESI高被引论文1篇,Nature 1篇;育成牧草新品种18个,其中国审品种9个;授权发明专利18件,制定标准16项;主编出版教材、专著10余部,其中科学出版社2部,英文专著1部。
学院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心系三农、善于学习、勤于实践、勇于创新创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截止2023年,学院已培养21个民族的本专科生5597人,硕士生1140人,博士生269人,每年免试推荐优秀本科毕业生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毕业生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草种业著名企业家、《自然》期刊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CCTV感动中国“三农人物”、感动陇原“十大”人物及省部级领导干部等,人才培养数量质量双高,被业界誉为中国草业的“黄埔军校”。
学院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先后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银行(WB)、全球环境基金(GEF)、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等国际组织及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德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长期保持着合作与交流关系。学院每年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赴国外访学、留学,也接收国外学者来学院访学、留学、作博士后研究,国际化办学水平不断提升。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