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医科大学学校概况
贵州医科大学(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贵医,始建于1938年,原名国立贵阳医学院,是当时隶属于教育部的全国九所国立医学院校之一,1950年划归贵州省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贵阳医学院,2015年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学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高校,贵州省属重点高等院校,贵州省唯一医学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学校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800余亩,在校全日制学生140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余元,图书馆藏书 121万册,数字图书 4952GB。设有20个教学单位,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社会学科、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在职职工1400余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0余人,正高职称220余人、副高380余人。
历史沿革
抗日战争初期,日本侵略军攻占华北,上海、南京等地相继失守,沦陷区学生纷纷失学,流离失所。其中相当一部分流亡至战略后方西南地区,当时教育部一方面为给流亡医学生提供继续就学机会,另一方面为奠定西南地区医学教育基础,决定在贵州省贵阳市建立国立贵阳医学院。1950年2月3日,市军管会文教接管部命令将贵阳医学院划归文教接管部直接管理,调回樊茂萱、张祖良同志,改派安瑞琮为贵医军事联络员,同年4月14日,又改派何建明为军事联络员,另派文教接管部秘书主任陈大羽协助行政领导工作。学校1982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招生专业也不断扩大,从1978年至1984年,由4个学科、专业发展到15个学科、专业,指导教师从1978年的教授4人、副教授1人,增加到教授8人,副教授或副主任医师18人。先后招生的学科、专业有医学生物学、寄生虫学、病理解剖学、内科学、X线诊断学、微生物学、皮肤病学等。2015年6月16日,贵阳医学院正式更名为贵州医科大学。
办学条件
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成人继续教育学院、研究生院、护理学院、医学检验学院、医学影像学院、口腔医学院、运动与健康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医学人文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教学部、法医学系、麻醉学系。有27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社会学科、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六大学科门类。
学校有在职职工1417人,专任教师1067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259人,正高职称235人、副高417人。拥有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有国家“ 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一二层次专家3人、国家“卫计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人、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贵州省教学名师”12人、“贵州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2人、“贵州省优秀教师”5人,贵州省“十百千人才计划”十层次人才1人、“贵州省百人领军人才”3人、贵州省核心专家6人、贵州省省管专家22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24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23人、二级教授18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1个,此外,学校柔性引进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院士、诺奖得主24人担任客座教授。
学校拥有省级重点学科9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卫计委临床重点建设专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5个。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拥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2个,各级科研创新团队20个,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建)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心)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个,是国家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单位和国家级药物临床实验机构。
学校是苏州大学对口帮扶高校,与美、英、日、韩及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水平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办学及科研合作关系;是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立了中美、中英联合实验室。学校协办了东盟教育周医学教育论坛、中国科协联会中美临床转化医学论坛。
相关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