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工人先锋号”
★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教学成果奖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虚拟仿真实验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量子信息智能网络基础理
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是重庆邮电大学历史渊源最悠久的学院。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重庆邮电大学建校之初创建的电信工程系和无线电工程系,2001年由两系合并组建而成。学院秉承“立足行业,服务两化”的办学理念,坚持“以信立人、通济天下”的学院精神,走特色办学之路,着力建设信息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
学科特色鲜明。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具有近70年积淀,在我国率先开展数字通信、第三代移动通信等领域研究,系列研究成果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92、2003、2008、2011年度国家科技奖。学院1965年开始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2000年成为信息产业部和重庆市重点学科。学院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硕士学位授权点、重庆市一流学科、首批“两江学者”、“巴渝学者”设岗学科,“通信工程”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51-75位,主要支撑学校“工程学”和“计算机科学”两大学科均进入全球ESI排名前1%。
师资力量雄厚。学院有专兼职教师270余人,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优秀教师以及国家万人计划、国家杰青、国家优青、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组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重庆市英才计划入选者、重庆市两江学者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人才,1位学者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2位学者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外籍院士为学院特聘教授。学院拥有首批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首批国家级虚拟教研室、教育部创新团队等教育部和重庆市创新团队及教学团队8个。教师中有正高级职称62人、副高级职称57人、博士学位124人,98.91%为硕士以上学位。
人才培养质量过硬。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200余人、全日制研究生1800余人,设有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等4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平台多样,拥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全国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院重视学生科研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全程全网工程素质培养,建有90余家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和6家校外研究生创新培养联合基地。学院拥有“现代交换原理”国家级精品课程,“通信原理”“移动通信”等10余门市级精品课程,“信息论”等重庆市研究生优质课程3门。“3G科技创新引领专业的建设与提升”、“产学研合作的研究生创新教育模式”等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1项。学院累计为国家培养30000余名通信行业高级技术人才。近年本科生就业率保持在92%以上,研究生保持100%就业率。
科研实力强劲。坚持“四个面向”,勇担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坚持自主创新,拥有移动通信终端与网络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移动通信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新一代信息网络与终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依托学院设立中国通信学会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委员会。近5年,承担包括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和优秀青年基金等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60余项,SCI/EI收录论文11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250余项。“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通信网络测试与优化”等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共4项,重庆市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奖30余项。
社会服务能力突出。学院一直保持“行业办学、依托行业、服务行业”的办学理念,与我国各大电信运营企业、广播电视系统、华为中兴大唐、国家电网等享誉国内外的知名IT企业深度合作。与芬兰国家技术研究院、德国赫兹研究所、德国英飞凌等国际知名大型科研机构,以及十五所国外知名高校在科学研究、师资进修和学生联合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服务,与重庆市两江新区共同建设空间通信研究院,致力于空天地一体化信息技术等领域核心技术攻关。量子信息智能网络基础理论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2023年3月版)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