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长沙

中西医结合学院

我校于1993年开始筹办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并于当年招生,1994年经湖南省教委批准设置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1998年正式成立中西医结合系,并于2000年增设中西医临床医学七年制本硕连读专业。2003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将该专业正式定名为“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并成立了中西医结合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下设办公室1个,教研室5个,学生办公室1个,主要承担了中西医结合、应用心理学两门学科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及中西医结合五、七年制和应用心理学四年制的管理工作。现有本专业教师83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0名,中级专业技术人员21名。博士23名,硕士48名。本专业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学科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现有博士生导师(包括兼职)10人,硕士生导师(包括兼职)72人。2007年中西医结合学科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西医结合临床学科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及临床专业已成为研究生、本科生招生的热门专业。

现在校本科(含五年制、七年制)、研究生(含硕士生、博士生)近2000余人,形成了多层次、较大规模、颇具影响的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基地。在人才培养的同时,加大力度进行学科的建设,2002年完成中西医结合临床基础科研实验室(蛋白质组学实验室)建设,并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二级中医药科研实验室验收;2003年与学院病理生理实验室、血管生物学实验室重组为“中医病证实验室”,确定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1998年以来,引进一批高层次科研、教学人才,承担了国家、省、厅各级中西医结合科研、教研课题100多项,经费648万元;获得各级科研、教研成果奖30多项,其中省部以上科研、教研成果奖20项;主持出版了专着、教材、教参6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400多篇,形成了较稳定且在全国居于先进甚或领先的水平学科研究方向,具备较大学术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以及结构合理的中青年骨干队伍,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本科教育体系的研究和实践、中西医结合防治心脑血管、肿瘤、生殖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头颈部恶性肿瘤等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中医药科研产业化等,均做出了较大贡献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展护理学专业教育的历史悠久,1965年开设护理培训班,1988年开设护理大专,2000年开设护理本科。2008年10月,成立护理学院,2011年开始护理硕士教育,2015年开办博士教育。现有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学院设有1办(办公室)、2科(科教科、学生管理科)、直属5室(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人文、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中心(护理实验中心),非直属3室(附一医院护理教研室、附二医院护理教研室、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教研室)。拥有国内一、二线城市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家、实习医院9家、社区护理实践基地3家,精神科护理实践基地1家,为学生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者)8人;博士12人,研究生导师9人,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者13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培养对象3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校级优秀教师培养对象13人,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特点。

学院护理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医护理)、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拥有中澳“2+2”国际联合办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泰国清迈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交流合作项目等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始终坚持“人本、仁爱、精诚”的办学理念,秉承“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思路,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对接国际,旨在培养具备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护理学专业人才。目前在校护理本科生127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1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成立于1977年10月,原名基础课部,2004年1月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11年4月更名为中医学院。学院主要承担全校中、西医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校中医学专业建设的主体学院,学院承担中医学(五年制)和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建设,其中中医学(五年制)专业为国家和湖南省特色专业,并被列为国家和湖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主要教研室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史文献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仲景学说、温病学、中医药膳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学院拥有1个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名老专家、教授,以及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年轻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实验技术人员22人,工勤技术人员2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4%;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26人、硕士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青年教师中有硕士学位以上者约89%;外校毕业的教师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7%。专任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基本合理。学院现有博土生导师23人(含兼职),硕土生导师61人(含兼职);省级、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17人,校级青苗计划培养对象8人。我院教师中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南省名老中医2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实训)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湖南省教学奉献奖获得者1名,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领军人才1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2人。医学实验教学基础中心获得全国中华总工会“芙蓉标兵岗”荣誉称号。本院坚持以“能教学、能科研、能临床”为目标,以“中医诊断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方剂学”省级教学团队为示范,建设了一支热爱本科教学、热爱中医药事业、热爱学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医学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近年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部省级课题45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国家级学会和省级学会科技成果奖20余项;横向产学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国家规划教材19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中医学院现有学生3060人,学生党员307人,学院立足专业特色,通过开展中医文化传承系列特色活动,如举办中医经典活动月、中医基础知识大赛、中诊知识竞赛、方剂学比赛、中医好故事演讲比赛、青年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爱中医、信中医。近年来,学院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近百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首届“中医药社杯中医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1项;第一至第四届“泛珠三角地区9+2中医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单项一等奖10余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优胜奖3项;2015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优秀组织奖1项、复赛一等奖1项、总决赛三等奖1项;第三、四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众泰杯”长沙市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优胜奖各1项;长沙市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1项。学院“岐黄之路”特色成长辅导室获湖南省首批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为本院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成长辅导。湖南中医药大学开展护理学专业教育的历史悠久,1965年开设护理培训班,1988年开设护理大专,2000年开设护理本科。2008年10月,成立护理学院,2011年开始护理硕士教育,2015年开办博士教育。现有博士、硕士、本科三个办学层次。学院设有1办(办公室)、2科(科教科、学生管理科)、直属5室(基础护理学、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护理人文、中医护理学教研室)、1中心(护理实验中心),非直属3室(附一医院护理教研室、附二医院护理教研室、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教研室)。拥有国内一、二线城市优质实践教学基地,其中直属附属医院3家、实习医院9家、社区护理实践基地3家,精神科护理实践基地1家,为学生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保障。

学院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含相当职称者)8人;博士12人,研究生导师9人,具有海外学习与工作经历者13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2人,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培养对象3人,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校级优秀教师培养对象13人,师资队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年轻化的特点。

学院护理学专业现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湖南省“十三五”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湖南省特色专业,为全国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优势特色教育培训基地(中医护理)、湖南省普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湖南省普通高校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拥有中澳“2+2”国际联合办学、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和泰国清迈大学、马来西亚沙巴大学、澳门镜湖护理学院交流合作项目等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平台。

学院始终坚持“人本、仁爱、精诚”的办学理念,秉承“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的办学思路,根据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对接国际,旨在培养具备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能在各类医疗卫生、保健机构从事护理工作的高素质护理学专业人才。目前在校护理本科生1275人,全日制硕士研究生111人。湖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成立于1977年10月,原名基础课部,2004年1月更名为基础医学院,2011年4月更名为中医学院。学院主要承担全校中、西医基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校中医学专业建设的主体学院,学院承担中医学(五年制)和中医学(八年制)专业的建设,其中中医学(五年制)专业为国家和湖南省特色专业,并被列为国家和湖南省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学院主要教研室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方剂学、医史文献学、内经和各家学说、仲景学说、温病学、中医药膳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等。学院拥有1个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个中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一批国内知名名老专家、教授,以及朝气蓬勃的新生代年轻教师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134人,其中专任教师110人,实验技术人员22人,工勤技术人员2人。其中教授25人,副教授24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5%;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4%;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26人、硕士6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0%,青年教师中有硕士学位以上者约89%;外校毕业的教师3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2.7%。专任教师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基本合理。学院现有博土生导师23人(含兼职),硕土生导师61人(含兼职);省级、校级中青年骨干教师 17人,校级青苗计划培养对象8人。我院教师中有国医大师2人,全国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湖南省名老中医2人,湖南省教学名师1人,湖南省优秀教师(实训)1人,校级教学名师5人。教育部霍英东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人,湖南省教学奉献奖获得者1名,湖南省高层次卫生人才“225”工程领军人才1人、学科带头人及学术骨干12人。医学实验教学基础中心获得全国中华总工会“芙蓉标兵岗”荣誉称号。本院坚持以“能教学、能科研、能临床”为目标,以“中医诊断学”国家级教学团队和“方剂学”省级教学团队为示范,建设了一支热爱本科教学、热爱中医药事业、热爱学生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中医学专业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近年来,承担各级科研课题26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部省级课题45项;参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主持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项、国家级学会和省级学会科技成果奖20余项;横向产学研课题10余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出版学术著作及国家规划教材19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

中医学院现有学生3060人,学生党员307人,学院立足专业特色,通过开展中医文化传承系列特色活动,如举办中医经典活动月、中医基础知识大赛、中诊知识竞赛、方剂学比赛、中医好故事演讲比赛、青年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爱中医、信中医。近年来,学院指导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课外科技活动获得各类省级、国家级学科和科技竞赛奖近百项。教师指导学生获得首届“中医药社杯中医技能大赛”团体三等奖1项;第一至第四届“泛珠三角地区9+2中医技能大赛”团体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单项一等奖10余项;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三等奖1项、优胜奖3项;2015年全国《黄帝内经》知识大赛优秀组织奖1项、复赛一等奖1项、总决赛三等奖1项;第三、四届“远志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第十、十一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众泰杯”长沙市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优胜奖各1项;长沙市第十二届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1项。学院“岐黄之路”特色成长辅导室获湖南省首批特色成长辅导室建设项目,为本院学生提供富有针对性的专业化、精细化的成长辅导。湖南中医药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是湖南省重点建设本科院校,全国首批设立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中医药院校,全国首批招收博士研究生、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的中医药院校。现有含浦、东塘两大校区,占地面积1018亩。下设15个本科教学学院,以及研究生院、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湘杏学院(独立学院),15所附属医院(2所直属附属医院),25所教学医院。现任党委书记戴爱国,校长易刚强。

学校前身为创办于1934年的湖南国医专科学校,1960年设立本科院校——湖南中医学院,1965年省中医药研究所整体并入(1972年重新恢复独立建制),1990年原湖南科技大学成建制并入湖南中医学院,2002年与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合并(2022年省中医药研究院恢复独立建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湖南中医药大学,2012年进入湖南省一本招生序列,2018年入选湖南省高等学校“国内一流建设高校”,2022年入选湖南省“双一流”建设高校。2020年入选湖南省“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校;2022年获评全省高校党建工作“示范高校”;2023年荣获“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状”。2023年,学校高质量完成教育部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现办学定位从应用型高校向学术型高校的跨越发展。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湖南中医药大学始终秉承“文明、求实、继承、创新”的校训精神,恪守“人本、仁和、精诚”理念,遵循“质量办学、特色办学、开放办学”思路,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人类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立足湖南,扎根中国,放眼世界,加快建设教育强校、科技强校、人才强校、文化强校、质量强校、产业强校,深化综合改革,强化内涵建设,是我省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科研创新的示范高地、中医药产业发展和医疗服务的战略要地、中医药传承发展的文化重地,以及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前沿阵地。

办学体系层次完备。学校以本科教育为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和长学制教育,积极开展港澳台侨和来华留学生教育,适度开展继续教育。现有学生28859人,其中校本部全日制本科生19143人,湘杏学院全日制本科生5729人,硕士研究生3275人,博士研究生472人,留学生177人,港澳台学生63人。开设31个本科专业,涵盖医、理、工、管、文、教等6大学科门类。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69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7个。2000年学校开始试点中医学专业本硕连读(七年制)长学制培养;2015年调整为中医学(“5+3”一体化)长学制培养。

特色立校理念鲜明。学校以新医科建设为抓手,促进医学教育创新发展,以医学学科为主体,坚持中医药特色、中西医结合,推动多学科交叉协同发展。现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学团队等省部级及以上教学团队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及省级特色专业11个;国家级及省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项目3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3门,省级一流课程122门。建有国家级、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10项;国家级及省级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基地和中心25个。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

学校构建了国家、部省、校级三级学科体系。中医学入选湖南省“十四五”世界一流培育学科,药学、中西医结合学科入选湖南省“十四五”重点学科;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全球排名前1%;中医学优势特色学科群入选湖南省首批优势特色学科群;中医眼科学、针灸学、中医肝胆病学、中医诊断学、中医肛肠病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四五”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有“十四五”校级重点学科7个,校级重点培育学科6个,校级优势特色学科群4个。中医诊断学保持中医药院校领先地位,中医内科学、中医五官科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中西医结合临床、药学等中医药特色切实提升。新建外国语学院、新增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医药经济与管理、中医药信息学、中医心理学等,涵养中医药特色学科生态。

人才强校成绩突出。学校坚持人才“引、育、留、评”全链条协同工作机制。现有专任教师1511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教师738人,博士生导师181人,硕士生导师1033人,自主培养了国医大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岐黄学者、芙蓉学者、省科技领军人才等100余名高层次人才。拥有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名中医、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省芙蓉教学名师等名师名医170余名。引育了国家“岐黄工程”优秀人才、省“121”创新人才工程人选、省青年百人计划、省杰青等一大批中青年后备力量。

质量兴校成效显著。学校坚持“德才兼备、知行结合、一专多能”人才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引领支撑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卓越拔尖人才和多学科背景的学术型、复合型高素质人才,先后培养了20余万名遍布海内外的精英人才,造就了一大批经世之才、治国栋梁和名医名家。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86项、省级奖励218项,其中包括全国中医临床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团体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生命科学竞赛一等奖、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金奖、全国高等院校针灸推拿临床技能大赛一等奖等;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青春”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95项。

科技促校动能强劲。“十三五”以来,学校新建科研大楼、实验动物中心,新增科研实验室2.4万平米;建有湖南省中药粉体与创新药物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中药粉体关键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个体化诊疗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中医内科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及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医药粉体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芙蓉实验室中医药精准医学研究部等各级各类科研平台97个;立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余项,新增纵向科研经费约1.7亿元,实现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区域联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大项目的突破。学校获专利授权613项及各级各类科研奖励606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一等奖9项,国家一级学会奖励97项。高水平论文发表呈持续走高趋势,2020年以来,SCI论文数量增长2倍以上。Atta院士中国唯一的院士工作站——“一带一路”传统医药院士工作站落户我校;成立刘良院士工作站,助推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主办的英文期刊《数字中医药(英文)》(Digital Chinese Medicine,简称DCM)是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第一个获批“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支撑的高起点新刊,被CSCD核心库、Scopus数据库收录;《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入选T2级期刊;《东方药膳》是我国唯一一份以介绍药膳食疗内容为主的科普性期刊。由我校与荷兰本瑟姆科技出版集团合作创刊的杂志《Current Traditional Medicine》被SCI-E收录。

服务赋能水平跃升。学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与省内33个市、县签订校地战略合作协议,将“三位一体”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动能。选址湖南湘江新区,成立湖南中医药大学科技园,聚焦中医药产业“研发+转化+孵化+产业化”核心功能,打造集“政、产、研、医、用、金”为一体的国家级中医药特色大学科技园。湘赣粤港澳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联盟秘书处落户学校,推进政产学研用医合作落地落实。开发中药新药70余个,科技成果转让63项,直属附属医院院内制剂157个,近三年销售额达3.3亿余元。学校牵头研制或参与研发古汉养生精、乙肝宁颗粒剂、肝复乐片、正清风痛宁缓释片、驴胶补血颗粒、妇科千金片、四磨汤、代温灸膏、天麻首乌片、益龄精等中药新药及超微饮片、配方颗粒,累积产值超过200亿元。其中,“正清风痛宁缓释片”为我国第一个中药缓释制剂;肝复乐片是国内第一个抗癌Ⅱ类中药新药;“中药超微粉体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项目研究成果在湖南省各大中医院推广应用,获湖南专利奖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学校作为注册申报单位首个获批临床试验的“柴金解郁安神片”实现技术转让。药食同源产品“清清葆”年销售量达2个亿。

现有直属附属医院2所,非直属附属医院13所。第一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建设单位,2022年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项目储备库、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中医药),2023年入选国家中医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湖南省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示范性医院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妇科、眼科、针灸科3个专科入选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第二附属医院是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试验机构、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医疗器械临床试验机构、国家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中医药特色骨伤救治能力建设基地,肛肠科、骨伤科、皮肤科3个专科入选湖南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建设项目。直属附属医院共建设有9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0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学校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彰显担当,抗疫工作获国家级、省级集体奖励5项、个人奖励25项。

对外交流步伐提速。学校拥有32个国家和地区的稳定生源,留学生规模居湖南省高校前列。在韩国圆光大学建设全球首家研究型中医孔子学院;拥有湖南省唯一一家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在巴基斯坦、柬埔寨、迪拜、津巴布韦建立中医药中心,与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共建“中药民族药物创新发展国际实验室”,助推“银黄清肺胶囊”“猴头健胃灵消食片”“妇科千金片”等三种中成药在巴基斯坦完成临床试验;与伊斯兰合作组织科学和技术合作部长级常设委员会(COMSTECH)签署多项合作协议;传统功法巡演项目连续三年被列入全球孔子学院巡演活动,并应邀赴北欧、东南亚以及非洲的数十个国家开展了巡演活动;打造教育部“万人计划—内地与港澳师生交流项目”、国台办重点对台交流项目“湖湘中医文化之旅”等品牌项目,荣获“全国重点对港教育交流项目高校”“国家重点对台交流项目高校”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为建成行业一流、国际知名、中医药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而不懈奋斗!

相关简章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