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学院
中西医结合学院前身是基础医学院(基础部),于2019年5月正式成立。学院秉承“明德博学、精术善为”院训精神,以“岐济工程”品牌强院,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现有9个教研室,75名教职员工,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23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31人。拥有岐黄学者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辽宁省优秀教师2人、辽宁省本科教学名师7人、辽宁省教育系统最美教师1人、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团队1个、辽宁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个。
学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理念,逐步形成了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主的教育教学模式。2002年学校设立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同年开始招生。2010年获批辽宁省本科特色专业,2014年获批省本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2018年获批省一流本科教育示范专业,2019年获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同时,专业支撑中西医结合辽宁省一流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的建设。
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中西医结合学院党总支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学院特色,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党建领航工程,将党建融入教育教学、科研创新、品牌活动等工作中,形成“六结合”。进一步强化二级党总支把方向、管大局、促改革、保落实的政治核心作用,推动基层党组织围绕学院高质量发展中心工作和落实重大任务做好服务工作。学院党总支分别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第三批校园先锋示范岗荣誉称号;学院教师党员刘慧慧同志获评为第三批校园先锋示范岗(个人)荣誉称号;学院学生党支部被评为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获批校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
学院始终坚持“以本为本”“中西协同”发展理念,以问题为导向,以一流课程建设为基石,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及强化过程性评价等多种举措,不断提升课程质量,确保教育教学与时代发展同步。近5年,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1门;获辽宁省本科教学成果奖10项、研究生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各类各级别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余项;主编国家“十四五”规划教材2部、“十三五”规划教材2部;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余篇。
学院围绕“本硕博教学一体化”“学科-专业一体化”“以赛育人”“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深化专业内涵式建设。定期开展“岐济”言学堂、大规模集中听课、跨学科集体交叉备课,全面提升教师授课水平。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库,积极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显著提升。
近5年,学生获全国中西医结合大学生临床能力大赛团体二等奖(全国第五名)、获第十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中医学专业赛道总决赛银奖、获第二届全国说医解药科普大赛辽宁分赛区三等奖;获得“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级各类奖项百余项;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篇,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整体满意度达97.3%,毕业五年后专业就业率达93%以上。2023年本专业学生参加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为89.36%。
学院充分发挥科研优势,促进科教融合。由创新人才导师通过学习交流,引导和激发学生科研兴趣,训练学生基本科学研究素质;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课题,精心组织教授、博士组成科研团队,带领学生深入科研实践,使学生接受科研全过程的培养和训练。开展“岐济论坛”、“岐济究学堂”、研究生中期和结题答辩观摩会等活动,积极营造学术氛围,支持学术交流和活动平台的建设,逐步形成系统、规范、全程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为更好地进行本硕博融通衔接和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培养的2021级硕士生黄艳阳、2022级硕士生张云雨在首届“三省一区”中医药研究生学术论坛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交流研讨会中荣获优秀论文二等奖。
学院依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优化团队结构、整合凝练研究方向,加强学科内涵式高质量建设。拓展各层级科研项目,在提高团队教师科研水平的同时,提升了科研反哺教学能力。近5年,学院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7项、中央引导地方项目1项、省科技厅联合基金1项等省市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2篇,累计影响因子达30余分;获批专利10余项。
学院以“岐济”学习坊为基础,从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技能素质拓展提升、社会实践锻炼、志愿服务公益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切入,五育并举,着重依托学术交流、文艺体育、竞赛实践、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丰富的学生教育活动,着力推进第二课堂建设,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发展空间,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平台。
学院围绕“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工作方针,通过“内外结合、评建并举”模式,在“学院-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室”矩阵式基层教学组织的基础上,构建“多维度监控、多阶段跟踪、多主体参与”的闭合式教学质量保障机制。坚守教育教学质量底线,不断完善将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促进教育教学工作持续改进与教学质量提升,为一流本科教育建设提供机制保证。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