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
□发展历程
经济学院的前身可追溯到原绥远省工商厅贸易干部培训学校的经济学科,由内蒙古财经大学长期承担理论经济学教学和科研任务的相关教学部、教研室整合组建。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内蒙古财经大学的前身——内蒙古财经学校和内蒙古商业学校,聚集了以沈树声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开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1960年,内蒙古财经学院建校之初,一批高学历的青年经济学者分配到我校支援学校建设,其中有中国人民大学青年教师彭大振、南开大学经济学本科专业毕业的崔其昌、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班毕业的冯本占、许柏年以及邢天现等,高学历人才汇聚当时的内蒙古财经学院,在当时形成了自治区人数最多、学历最高、最有实力的经济学学术队伍。1979年恢复本科招生后,内蒙古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学科建设进入了持续发展的阶段。1980年,在建国前就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学者方晨、周连奎两位先生调入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从历史系毕业,对中国经济史有深入研究的资深专家方晨先生,当年就为本科生开设了“中国近代经济史”课程。1982年我校经济学师资队伍迅速扩大,从南开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等高校毕业的8名恢复高考的第一届77、78级经济学专业本科生的加盟,为理论经济学队伍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为了适应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学校一方面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内容和体系进行改革探索,另一方面开出了《外国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政治》等课程,扩展了师生的视野。20世纪80年代末,我校专门从事理论经济学教学科研的学术团队人数超过15人。为推动经济理论的教学与科研,1988年增设了“发展经济学”教研室,1996更名为“西方经济学”教研室,1997年划归金融学系。2000年10月内蒙古财经学院与原内蒙古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合并组建新的内蒙古财经学院,分别将原来分散在两校的马列部、金融学系和统计学系的“政治经济学”教研室、“西方经济学”教研室、“国民经济管理”教研室组合一起,组建成经济学系,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的建设和经济学专业人才培养搭建了汇聚精英的基地。2007年经济学系更名为经济学院。近年来,经济学院一批青年学者陆续从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回校工作,同时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系统接受过现代经济学训练、数理基础好、具有扎实经济学理论功底、掌握先进科学研究方法的青年教师,提升了学科建设水平。经济学院发展至今,经济学学科至今历经至少5代学者的开拓、建设与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具有60多年的历史积淀。
立定三尺讲坛情倾教育洒热血,耕耘一方沃土无怨无悔写春秋。60多年来,我校经济学科建设走过了艰辛而辉煌的历程。经济学院教职员工人数从组建时的17人增加到目前的57人,学生人数从最初的44人增加到目前的1099人。经济学院已展示出师资力量强、研究成果丰硕、人才培养追求高质量的良好发展态势。经济学院本着严谨治学、注重经济学理论基础的指导思想和学术风格,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经济学专业优秀人才,并为学校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了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至今受益于经济学学科训练的校友人数超过10万余人。为学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及自治区经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一定贡献。
□发展现状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和积累,学院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学院承担内蒙古财经大学“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和“应用经济学”部分二级学科建设任务,招收政治经济学、经济史、西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民族发展经济学等5个专业的学术硕士研究生。开设经济学、能源经济、农村区域发展和数字经济4个本科专业,其中经济学专业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能源经济和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校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数字经济专业为教育部新增备案本科专业,2022年开始招生。学院现有4门自治区级一流课程、1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个自治区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团队、1个自治区高等学校创新团队。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专任教师48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0人,副教授10人;博士29人,在读博士9人。专任教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美国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英国伯明翰大学(University of Birmingham)、新加坡国立大学(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日本筑波大学(Tsukuba University,Japan)、韩国汉阳大学(Hanyang University)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学院现有硕士生导师22人,兼职博士生导师2人。
近年来,经济学院教师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经济学动态》《经济管理》《经济学家》《当代经济研究》《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等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9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3项,主持省部级研究项目50余项。学院重视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基础理论扎实,适应能力强,发展潜力大,可塑性高。
学院目前有在校本科生1029人、硕士研究生70人。近年来,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能源经济大赛等赛事中取得了良好成绩。2022年,经济学专业学生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大赛全国总决赛荣获高教主赛道国赛铜奖;2023年,能源经济专业学生在“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能源经济学术创意大赛”中荣获国赛本科组一等奖。
□发展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明理笃行,修德求真”之理念,在经济学科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全面提升建设水平。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的发展方针,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改革和发展实践。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