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
· 全日制学硕
代码:071200
门类:理学
学科: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科学技术活动发展历史及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宗教及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它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方法,以文献资料和实物遗存为研究依据,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科学技术史学科有着相当悠久的历史。伴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产生,西方一些学者即开始了对科技发展历史的研究。17世纪,英国、丹麦等国已有科学史著作问世;18世纪,欧洲人对于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技术、医学等发展的历史已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并出版了专著;19世纪末,法兰西学院已设立了科学史教授席位;20世纪初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科学技术史也受到了社会各方面越来越多的重视,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目前,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著名高校都建立了科学技术史学科的研究与教育机构。

我国的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起步于20世纪初期,李俨、钱宝琮、梁思成等学者开始对我国古代科技文献与文物的发掘和整理工作。1954年,在竺可桢的倡导下,成立了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委员会。1957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后来发展为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并开始招收首批科学史硕士研究生,标志着科学技术史作为一个独立学科在我国诞生,也标志着科学技术史学科在中国的建制化及研究队伍的职业化。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一批高校和研究院所设立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机构,并开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首批自然科学史博士和硕士学位授权点批准成立,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为首批博士点单位。随后,科学技术史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学科门类下均获得相应的学位授权点。

1997年,原分属于理、工、农、医门类的自然科学史、技术科学史、农学史、医学史四个学科合并成为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随后,一些高校成立了科技史系,多所高校或研究院所设立了科技史专门研究机构。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史学科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全国十多所高校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近三十所高校拥有硕士学位授权点,此外还有不少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理学、工学、农学、医学门类的一些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相应学科史的学位授权点,或在哲学、历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下设置了科技史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是一个研究领域相当广泛的学科。目前,国际科学技术史界除了进行传统的科学技术分科史研究之外,还大力开展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关系的综合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与宗教的关系、科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地域文明的关系、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影响、科学编史学等都是广受关注的领域。21世纪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发展相当迅速,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大,呈现出全球化、多元化、实用化、定量化、数字化的趋势。目前,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现当代科技史、西方科学思想史、少数民族科技史、传统工艺技术史、中外科技交流史、中外科学技术的历史比较等理论性研究,以及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科技遗产研究、数字人文研究、科技传播、科技教育、科技文化、科技战略、科技政策研究等应用科技史研究,是国内科技史界关注的重点领域。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需要不断地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和启示。科学技术史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研究和理解历史发展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从研究自身看,重温科学研究的历程,分析其中的种种因素,反思其得失,从而收获教益和启发,启迪智慧;从其社会效益来看,则更在于把科学观念社会化、把科学精神介绍给不直接从事专门科学研究的民众。正确认知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历史,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对于促进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现代及未来的人类社会是由科技引领其发展的社会,当今世界各国无不奉行科学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科学技术在人类文明中的地位越是重要,对其发展历史进行反思与总结也就越发必要。因此,未来的科学技术史学科将会受到更大关注,其教育、社会、经济和文化功能将得以充分发挥。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包括古今中外的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农业科技、医药健康等所涵盖的各种认识与实践的发展历史,及其与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宗教及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2.理论体系

由于科学技术史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其理论基础亦呈现多元性。作为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学科,科学技术史学科从理论上借鉴自然科学和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关于科学技术普遍发展规律的历史理论,从有机的、整体的、综合的、系统的角度探讨科学技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促进作用。

3.知识基础

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与能力,既要掌握扎实的科学技术史专业知识,也要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专门知识,同时还要熟悉基本的历史学知识,具备一定的中外语言文字(有些研究方向还应包括中国古代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或西方古典语言)阅读及分析能力。

4.研究方法

科学技术史学科综合运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方法。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决定了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例如文献整理考证、文本和概念分析、文化谱系分析、统计分析、口述历史研究、模拟实验研究、理化检测分析、田野调查研究、工艺复原仿真、考古发掘与研究、数据挖掘与分析等方法。

(三)学科范围

科学技术史一级学科包含8个二级学科。

1.科学史

研究科学知识的起源及其演变过程,探讨影响科学发展的各种历史因素,揭示科学发展的规律性。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天文学史、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地理学史、地质学史、海洋科学史、气象科学史、环境科学史、科学思想史、科学交流史、比较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等。

2.技术史

研究人类技术和工程活动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探讨影响技术发展的各种历史因素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所产生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矿业史、冶金史、陶瓷史、纺织史、机械史、建筑史、车辆与交通运输史、造船与航海史、造纸与印刷史、能源与动力史、化工史、电工史、水利工程史、电子与信息技术史、航空航天史、军事技术史等。

3.农学史

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的起源、演变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重点探讨农、林、牧、副、渔等各生产部门的科学技术历史演变,农业科技发展与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农业科技对整个社会文明进程的影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农业科技史、林业科技史、畜牧兽医史、渔业科技史、园艺科技史、农产品加工贮藏史、农业生态环境史、农田水利史、农业遗产、农业历史文献、中外农业交流、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等。

4.医学史

研究人类对疾病与健康的认识过程以及关于疾病治疗的历史,探讨医学发展的规律及医学与人文的关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医学技术史、疾病史、药物史、医学思想史、医学社会文化史、公共卫生史、护理史、卫生政策与制度史、民族医学史、全球卫生史、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等。

5.科学技术与社会

以科学技术与社会之间的历史互动进程为主要研究对象,探讨科学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其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探讨科技发展战略、科技政策等现实问题。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技社会史、科技文化史、科技制度史、科技发展战略、科技与创新政策等。

6.科技传播与教育

以科技史为依托,研究科技传播与科技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其与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科技史在当代科技传播和科技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为国家科技传播与科技教育体系建设提供服务。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技普及历史与实践、科技新闻历史与实践、科技出版历史与实践、科技教育历史与实践、公众科技史、科技博物馆、科技与文学、科技与艺术、科技写作等。

7.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

以古代物质材料特别是文物为研究对象,通过科技分析检测,探讨科学知识和技术创造的起源、演变及发展规律,并在对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认知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科学保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古资源工程、古生态环境、古代材料研究、文物保存科学、文物保护技术与工程、实验科技史等。

8.科技遗产与数字人文

以科技史料、文物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科技遗产为研究对象,开展调查研究,借助信息技术手段,通过数据采集与数学建模,对其中所蕴含的科学思想或技术方法进行复原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科学遗产调查、传统工艺研究、工业遗产研究、科技遗产数字化、文物设计理念复原、数字人文在科技史研究中的应用等。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兼备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的基础知识,掌握全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基本技能,能够创造性地从事本学科的相关工作。具体包括:(1)对于历史学的经典著作和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某一门类的基础理论,有比较系统的阅读和理解;(2)对于科技史知识有系统掌握和透彻理解;(3)对于本领域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有比较全面、深入的掌握;(4)了解本学科不同研究方法的特点及方法论基础,并能够合理运用;(5)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对于学术研究特点和基本学术规范有清楚的认识,恪守学术道德;(6)思维严谨,逻辑严密,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2.博士学位

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兼备厚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基础知识,熟悉科学技术史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了解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进展,在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研究,能够胜任并独立从事本学科的学术研究及教学工作。具体包括:(1)在对一般的人文和科学技术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对于与自己的研究领域相关的重要理论及核心概念有透彻的了解和把握;(2)有敏锐的思辨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够判断相关研究领域中学术问题的价值,跟踪学术前沿,进行理论和知识创新;(3)对某一领域或方向,有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理解,并做出创新性贡献,成为该领域或者方向的高水平专业人才;(4)有学术研究的感悟力,理解学术研究的真谛,能够开拓新领域;(5)热爱学术,淡薄名利,勤奋严谨,认真治学,以自己的创造性成果推动科技史学科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

(五)相关学科

理学、工学、农学、医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考古学,中国史,世界史,哲学等。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本学科的硕士生一般应掌握一定的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即对于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某一门类的基础知识有基本的掌握,这是从事科学技术史研究工作需要具备的科技素养。这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大学本科阶段的学习获得,也可以在研究生阶段进行适当的补习。

2.专业知识

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以及欧美主要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有系统的了解,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思想有一般的理解,对与自己学位论文研究方向有关的科学技术史知识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有基本的掌握,熟悉查找专业文献资料的一般方法。

3.工具性知识

掌握基本的古代汉语知识,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献史料;掌握一定的史学知识及其研究方法,对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有基本的了解;掌握科学技术史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能够撰写规范的研究论文。

(二)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具有较好的才智和涵养;具有较强的专业研究兴趣、学术悟性和学术研究潜力;具有求真务实的学风和开拓创新精神。

2.学术道德

恪守学术道德,遵循学术规范,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学术报告中引用他人的成果时予以明确标示;遵守国家的知识产权法规,自觉维护学术权益。

(三)获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能力

对与自己研究内容相关的学术界已有研究成果,能够客观地评价其价值及意义,并能合理地予以利用;具有较强的文献搜集、整理、分析和概括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能够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通过学习、调研等各种方式,及时有效地获取相关知识及研究方法。

2.科学研究能力

能够从前人研究工作或社会现实需要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性质提出研究思路、查找文献资料、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出结论。

3.实践能力

能够独立完成科技史料的搜集、调研工作,能够完成科技史相关实验研究的操作工作,能够独立完成或与他人合作完成科技史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工作。

4.学术交流能力

具备良好的学术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运用中文或外文通过发表论文、会议报告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5.其他能力

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能够将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应用于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一定的组织协调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题目

论文题目应能概括整个论文最重要的内容,文字表述确切、简明,一般不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

摘要是对论文的高度概括和浓缩,应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创新性成果或新的见解,用语简洁、准确。

(3)绪论

绪论是整篇论文的引言,内容包括:论文选题的依据、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与论文主要内容相关的研究背景及现状;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4)本论

本论是整个学位论文的主体,内容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依据相关史料进行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等。

(5)结论(结语)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总结,表述应简练、准确,突出论文的创新性成果及其学术意义和应用价值,必要时可指出论文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的方向。

2.质量要求

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应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或实践价值,能够解决科学技术史学科的某个学术问题或社会应用问题,在新史料的发现、新方法的运用和新观点的提出等方面有所贡献。全文语言表述规范,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史料可靠,引用得当,重点突出,层次清晰,结构合理。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