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
· 全日制学硕
代码:070500
门类:理学
学科:地理学

地理学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地理”一词始见于我国的《易经·系辞》(公元前551—479年)和古希腊的《地理学》(公元前275—193年)。至今,地理学经历了古代地理学、近代地理学和现代地理学三个发展阶段。

远古至18世纪末的古代地理学主要探索地球的形状、大小和有关测绘技术,或描述性地记载地理知识、以及当时国家和地区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在中国有《尚书·禹贡》《管子·地员》《山海经》《梦溪笔谈》等代表性著作,在西方有埃拉托色尼和斯特拉波分别撰写的《地理学》以及由托勒密著的《地理学指南》等。

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至20世纪50年代是近代地理学的发展阶段。冯·洪堡的《宇宙》和卡尔·李特尔的《地学通论》标志着近代地理学的开始。近代地理学阶段是地理学内部学科不断分化、部门地理学蓬勃发展时期,强调自然过程和自然与人文现象的因果关系研究。这一时期,地理学界受环境决定论的影响,主要探讨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控制作用。但在同时,维达尔·德·白兰士提出了可能论,认为地理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能的范围,人类在创造其居住地的同时,又按照自身需要、愿望和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另外,在这一时期,区域地理学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现代地理学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产物,其标志是地理时空过程及动力机制的认识、地理计量方法、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等在地理学中的应用、地球表层系统科学和人地关系的发现等。地理学从静态定性描述走向动态定量分析,并通过时空过程、人地关系的发现和建立数学模型达到预测预报的目的。与此同时,伴随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影响的与日俱增,地理学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走向深入结合。

当代地理学具备四个特点:地球系统科学特点——强调将陆地表层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系统,探讨自然要素在陆地表层的相互作用和整体的演化趋势;区位区域特点——强调陆地表层多要素的空间组织及多尺度综合特征;人地要素融合特点——强调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理解自然和人文要素的相互协同、权衡关系;定量过程特点——强调地理过程的定量化和机制理解,构建基于数据模型的地理过程理解和表达。当今的地理学在不断创新传统研究领域的同时,日益关注全球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区域响应,人地关系的区域综合,全球变化与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风险的关系,人地系统动力学,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区域高质量发展、国土空间规划等新主题。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层各种自然和人文要素的时空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相互关系和区域分异的学科。地球表层是指地球各个圈层——大气圈、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冰冻圈和人类圈相互交接的界面。这个界面有两种理解:广义的地球表层上限为大气圈对流层顶部,下限为岩石圈地壳底部,厚度为30~35km;狭义的地球表层指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冰冻圈等的交接面,上限离地面不超过100m,相当于对流层近地面摩擦层下部(又称地面边界层),下限为太阳能所能达到的深度(在陆地不超过地下30m,在海洋则不超过水下200m),厚度一般不超过200~300m。

地理学具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地理学是唯一同时研究陆地表层不同地区自然和人文现象的差异及造成这种差异原因的学科。第二,地理学研究当今世界发生重大事件的自然与人为原因。因此,地理学是前沿的学科,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必备的基础性学问。

2.基本理论

地理学所研究的地表差异及造成差异的原因,必须在地理空间各要素之间的过程和相互作用中去寻找。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地表系统理论、地域分异理论、空间结构和组织理论、人地关系理论等。地球表层系统理论揭示地表要素(地貌、气候、土壤、水文、生态和人类圈等)的过程、规律、机理、相互作用过程和未来走向。地域分异理论鉴别、表达和解释地理要素在区域分布上的差异性以及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空间结构和组织理论把多个要素的地域分异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组织起来,运用空间分析的方法解释这些要素在一定区域乃至全球尺度上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过程;人地关系理论包含了人类对地球的适应性、改变以及地球的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关注社会-生态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机理、过程和动态变化的模型与模拟。

3.基础知识

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含5个方面:

(1)认识自然系统与过程:形成和改变地表形态的自然过程;气候类型、分布、成因及其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影响;水的特性、循环、分布及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生物群落类型、分布和空间变化与时间演化规律;土壤的发生、分类、分布、退化过程及其对粮食生产安全的影响。

(2)认识人文系统与过程:人口的特征、分布和迁移;文化的特征、分布和交融形式;经济的空间类型和网络联系;聚落的形成、类型和功能;人类合作、冲突以及对世界的划分和控制。

(3)认识环境演变与污染过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自然系统对人类系统的影响;环境污染物的区域过程、生态效应和健康风险;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及全球变化的相互作用;数学建模、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和生物技术分析(DNA测序等)测试技术、数值模拟等。

(4)认识地方与区域:地方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区域差异性与相似性、分区及其对复杂世界的解释;文化与传统如何影响人们对地方和区域前景的判断以及开发治理的理念。

(5)空间表达:如何用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大数据等,获取、处理、分析和表达地理空间信息;如何对人、地方和环境之间的空间组织方式进行分析;如何用认知地图与空间思想组织和分析问题。

4.研究方法

地理学用各种考察、调查、观测、测量、化验、实验、模型、模拟等方法开展研究。

(1)地理学用传统的测量、考察和调查方法,以及现代的遥感、全球导航卫星系统、大数据等对地测量方法观察地球表层现象和分析其规律;

(2)用水文、气象、生态、环境和其他定位观测与实验方法,测定地球表层物质、能量、生物和信息过程;

(3)用沉积物、冰芯、土壤样品分析和同位素、树轮、释光、14C等测年方法,诊断地球表层理化特性和演变规律;

(4)用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理论与方法、实验模拟、数值计算与计算机模型、人工智能、区块链等表达和分析地球表层的空间特征、关系、差异性和相似性规律。

(三)学科范围

地理学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经济地理学、灾害与风险地理学、景观与区域地理学、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全球变化与世界地理学、地理教育学等二级学科。

1.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学涵盖地貌过程、气候变化、水文循环、植被-动物-微生物组成和区域分异、土壤结构和发育、环境污染过程及修复机理、全球环境变化、海-陆-气-冰冻圈相互作用、地表要素对资源环境利用的影响等主要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包括自然地理要素的组成特征、空间分布、定性和定量变化过程、影响因素和机理,以及各要素和地球表层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变化过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生态建设等的影响等。

2.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涵盖城市地理、乡村地理、社会地理、文化地理、人口地理、政治地理(地缘地理)、历史地理、旅游地理、行为地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城市地理研究城市(镇)的演变、空间结构和分布规律;乡村地理探讨乡村地域系统的时空演变;社会地理研究社会集团在地理环境中的空间模式、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等;文化地理研究人类文化在空间上的起源、分布、传播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人口地理研究人口数量、结构、迁移的时空差异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政治地理(地缘地理)研究政治单元的结构、功能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历史地理研究地理环境的历史演变规律;旅游地理研究旅游资源的分布与保护、规划开发以及游客的分布和行为规律、旅游大数据与决策支持等;行为地理研究人类的行为类型和决策机制。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涵盖地图学理论与方法、地理遥感科学、地理信息采集与建模、地理信息分析与表达、地理大数据和空间智能等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地图学理论与方法主要研究地图的基础理论、制图技术和应用方法;地理遥感科学主要研究地理环境的遥感机理、反演模型、信息融合和地学分析等;地理信息采集与建模主要研究多源地理信息的采集与空间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尺度地理场景、地理过程建模与分析方法;地理信息表达与分析主要研究多元地理信息分析方法与多模态表达技术;地理大数据和空间智能主要研究地理大数据和泛在地理数据的理解聚合、智能分析、领域应用的理论、方法与技术。

4.经济地理学

经济地理学涵盖产业地理、金融地理、创新地理、消费地理、演化经济地理、关系经济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等主要研究方向。其中,产业地理研究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等产业的资源禀赋、空间区位、空间组织以及地理格局演化;金融地理研究金融活动的空间格局、区域差异、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等;创新地理研究经济创新活动的空间规律、空间组合特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消费地理研究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消费行为、消费水平、地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和发展变化规律;演化经济地理将时间与空间要素、微观企业与宏观制度相结合,分析经济地理格局的历史演进过程;关系经济地理研究关系在空间上的组合和演变,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环境经济地理研究环境管制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影响。

5.灾害与风险地理学

灾害与风险地理学涵盖灾害地理和灾害风险防范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灾害地理以灾害系统形成机理、变化过程、评估模型、灾害防治为研究内容;灾害风险防范以灾害风险科学、应急技术及风险管理为研究内容。

6.景观与区域地理学

景观与区域地理学涵盖景观地理和区域地理两个主要研究方向。其中,景观地理以景观格局与过程耦合、景观多功能性、景观可持续性及其尺度效应为研究内容;区域地理以区域自然与人文要素关联、过程耦合、空间集成及其可持续性为研究内容。

7.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

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涵盖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区域可持续发展。其中,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以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自然资源专项调查监测评价、动态监测和分析为研究内容;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修复以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战略需求,以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国土空间保护与利用、国土空间开发评价、国土空间规划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和模型构建、预警平台为研究内容;区域可持续发展是以水土资源、能源经济、生态系统、土地利用、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内容。

8.全球变化与世界地理学

全球变化与世界地理学涵盖全球变化、气候系统变化、冰冻圈变化、区域国别地理、地缘关系等主要研究方向。其中,全球变化研究地球系统过去、现代和未来地理环境变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重建冰期—间冰期循环的全球环境变化;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气候变化的规律、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减缓气候变化的对策、全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冰冻圈科学研究冰冻圈各要素形成演化过程、内在机理及其与其他圈层的相互作用机制,以及冰冻圈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区域国别地理研究世界各个国家或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及其人地系统耦合机理;地缘关系研究地理环境要素影响下的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等地缘关系演化规律等。

9.地理教育学

研究范围主要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地理教育教学、地理师范生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地球系统科学素养、人地协调观念素养、综合思维素养、区域认知素养、地理实践力等)养成路径、地理课程研制(国家课程标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地理教材建设理论与实践(教材编制与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分析等)、地理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地图学、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影像与数字地球、虚拟现实等)、地理教学考试与评价、地理课程思政等育人价值、地理教育国际比较研究等。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为教育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培养能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国家,诚实本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地理学人才。熟悉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胜任室外考察采集标本教学和实验室测试分析工作;掌握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和数值分析等技能;熟悉科学研究从数据采集到定量分析和学术论文写作的全过程,具有符合规范地完成研究报告、发表学术论文的能力;能够使用一门外国语进行学术论文写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工作,或具备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基础。

2.博士学位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博士研究生培养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地理学的某个研究领域(含地理学与其他学科交叉领域)具有较深造诣,能够提出和解决有价值的科学问题;在基础、应用基础、应用研究中,具有原创性研究的思维能力,熟悉地理学前沿与动态,掌握室外采集数据和室内实验测试分析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在国内外主流学术刊物上、国际与国内学术会议上发表和宣读与博士论文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能够协助导师指导本科生的实习和硕士生的研究工作;胜任与地理学有关的教学、研究或管理的较高级岗位工作。

(五)相关学科

地质学、大气科学、海洋科学、生态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社会学、城乡规划学、国家安全学等。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应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的基础;

2.应具有良好的实验测试技术、数值模型、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应用基础;

3.应具有良好的部门地理学基础;

4.应具有一定的区域地理学基础;

5.应对自己从事的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具有较为系统地掌握;

6.应具有地理数量分析的基础;

7.应具有良好的利用地图表达地理学问题的基本技能;

8.应受过一定的室外调查技能训练。

(二)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1)应了解地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

(2)应了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地理学应用研究的要求;

(3)了解国家关于数据、地图和地理数据资料的保密规定;

(4)尊重他人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2.学术道德

硕士生应遵守共同的学术道德规范。在地理学研究中,数据、地图和研究方法是表征地理研究成果的几个重要方面,硕士生应对他人的这些成果能够进行正确辨识,并在自己的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加以明确和规范的标示。

(三)获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1)能够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地理学学术文献,获取相关的地理学知识、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技术;

(2)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通过规范途径获取地理学的学术信息。

2.科学研究能力

(1)地理学硕士生应能够对自己从事研究领域的某一方面进行较为系统的评述;

(2)地理学硕士生应该能够应用地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去解决具体的地理学实际问题。

3.实践能力

(1)至少应该能够在地理学的某一个方面从事学术研究或应用研究与实践;

(2)自然地理学、灾害与风险地理学、景观与区域地理学、全球变化与世界地理学等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一定的本学科所要求的实验技能;

(3)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自然资源与国土空间规划学、地理教育学等方向的硕士生应具有一定的调查和分析社会、经济问题能力;

(4)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科学方向的硕士生应具备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的能力;

(5)所有地理学硕士生都应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

4.学术交流能力

能够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研究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所用数据、研究结果、结论和问题讨论等。

5.其他能力

具备野外调查或调研所需要的组织、联络和沟通等社交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论文所包含的以下几个部分是不可缺少的:选题依据、研究进展综述、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说明、数据和资料来源说明、研究结果、结论及其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论文选题的理论前提成立且可靠;

(2)所有地图图件均需要采用国家标准地理地图或以之作为底图,并以规范的地图表达研究过程或结果;

(3)原始数据和资料要标注来源出处,野外试验点、采样点或所研究区域的样本取样点必须配有全球定位坐标;

(4)所有研究和分析采用标准或规定的分析方法,并注明出处;新方法必须详细描述其机理、步骤与操作程序;

(5)文中需附中英文图表题,计算式应清晰规范,必须用公式编辑器编排,并有顺序号;

(6)核心学术概念要明确、严谨、有效,避免将生活习语或流行语用作学术概念,除了本一级学科惯用缩略语外,文中缩略语必须在第一次出现时注明全称;

(7)论文必须有适量的外文参考文献,且与中文文献一起做到规范引用;

(8)论文应有专门章节对研究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进行可靠性与有效性分析。

2.质量要求

(1)选题应围绕一个地理学或应用地理学学术问题的理论和研究方法解决社会实践问题来进行;

(2)所用数据翔实和有效;

(3)研究方法针对性强;

(4)技术路线清晰可行;

(5)逻辑严谨;

(6)研究结果具体,可信度高;

(7)写作规范;

(8)结论明确。

本一级学科硕士学位论文必须在地理学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可以是理论概念的创新,方法的创新,开发新数据或创新现有数据的使用方式,研究问题的创新。具体如下:

(1)概念和理论的创新。在本学科领域提出新的概念或理论,新的概念和理论具有一定的概括或解释能力;

(2)方法的创新。使用和开发新的研究方法,包括数据采集、观测、实验、分析、测量、计算和展示的方法或指标体系,新的方法和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合理性;

(3)数据的创新。通过采用更为先进的观测或实验设备,或者设计新的调查方案获得新数据,或者开发已有数据,用新的理论视角找到新的数据使用方式;

(4)研究问题的创新。采用现有的理论或者方法,对最新出现的自然或人文现象进行研究,并有一定的发现。 鼓励地理学硕士生针对自已开展的地理学学术研究,参加相关学术交流活动,公开发表研究成果或获取其他知识产权的成果。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