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全日制专硕
代码:025100
门类:经济学
学科:金融

金融专业介绍

(一)专业学位类别概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金融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复杂,金融对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在中国,金融结构市场化、资产证券化、金融机构多元化、金融体系国际化、金融科技发展等诸方面不断加强,现代金融发展模式和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以上诸因素催生了对掌握金融理论并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7次会议审议通过了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决定在我国新增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并于2011年成立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1年开始招收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23年,全国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已经超过200所院校,招生总人数累计超过10万人,是2011年增设的19种专业学位类别中发展的专业学位最快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专业学位类别内涵与培养目标

发展金融硕士专业学位的宗旨是为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培养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又有宽广国际视野和卓越实践能力的金融专业人才。具体目标是培养具有卓越实践能力的高层次金融专业人才。这种卓越实践能力体现为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理念是“中西融合、知行合一”。同时注重培养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学生四种意识与四种能力要素。四种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国际意识。四种能力要素:创新能力、管理风险的能力、服务能力、国际交流与业务开展的能力。

(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项目的使命是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为中国金融改革、创新和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专业人才支撑。该项目主要致力于培养具有金融分析、风险管理、产品设计、金融市场拓展和金融企业管理等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服务领域主要有金融行业、金融管理部门、企业投融资部门等。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道德

恪守学术道德,遵守学术规范,尊重科学真理,尊重知识产权,遵循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崇尚严谨求实的学风,勇于探索创新,维护科学诚信。

2.专业素养

具备扎实的金融学理论基础与技能,具备与国内国际金融专业人士顺畅沟通能力,视野国际化,思维前瞻性,能够应用金融学的相关理论、方法和工具解决实际问题。

3.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

遵循职业道德、行为符合金融伦理、具有社会责任感,以公正、平等、诚信、守法为基本价值理念,具备致力于金融稳健运作、提升公众福利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职业精神。

(二)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掌握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基础知识,熟悉解决金融问题的工具和方法,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进行交流。

2.专业知识

第一部分,专业课程知识体系。

获得金融硕士专业学位须至少研修并考核通过以下6门核心课程中的4门,熟知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能够运用相应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6门核心课程分别是:金融理论与政策、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财务报表分析、投资学、公司金融、衍生金融工具。在完成以上核心课程研修与考核之外,还须至少学习掌握8门选修课程的知识和技能。全国金融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选修课程有:金融伦理与职业道德、金融监管、金融企业战略、行为金融学、金融服务营销、金融机构经营管理、金融机构风险管理、产品与服务流程创新设计、财富管理、基金投资与管理、企业并购与重组实务、金融数据分析、量化投资、固定收益证券、金融科技、绿色金融。鼓励各培养单位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在地区人才需求与自身特色拓展选修课范围。

第二部分,从行业工作实践角度看,应具备的知识结构。

(1)熟悉国内外宏观经济金融环境及其核心影响因素的运行逻辑和发展方向;

(2)能较好地阅读和分析企业财务报表,能从中发现问题和判断企业的真实状况和投资价值,并给出相应建议;

(3)了解国内、国际主要金融市场与重要金融机构的业务结构以及基本的产品架构,能跟踪国内外金融产品创新的最新进展;

(4)了解各主要金融机构的基本组织架构;

(5)具备信息化应用能力,能够熟练运用至少一种专业金融软件,并了解大数据时代下金融行业的改革与创新;

(6)在前5项基础上,至少还要在一个具体的金融领域或业务上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如债券业务、组合管理、风险管理、公司金融、量化投资分析、资产负债管理或兼并收购等等。

(三)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案例教学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并通过实践案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理论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以及二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完善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案例教学中进行案例开发、案例完善。

2.模拟教学

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团队协同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对实际业务的操作能力,在教学中注重实验和模拟与实践的贴近程度,注重系统性,并重视教学效果的总结和改进。

3.实践专家授课

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或相关内容应聘请实践部门的中层以上管理者(或特别优秀的具体业务人员)讲授,讲授的形式和时间安排根据不同内容及其要求灵活调整,以提高知识的实用性,缩小课堂与市场的差距。

4.业务实践

在金融机构、金融监管机构、金融行业协会等工作岗位接受职业训练时间不少于3个月(具体实践时间与实习方式,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进行开创性探索),并熟练掌握相应的业务技能。实践期间,学生应独立完成或作为主要承担方共同完成具有一定专业实践意义的成果,并作为实践和实习综合考察的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效率和质量。

总之,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应该在语言文字表达能力、逻辑结构、专业用词、对金融业务实际运行的理解等各方面都有提高,达到甚至超过一般员工的业务水平。以提高实践能力为中心,实践训练要注重实践内容设计、实践过程管理,培养单位要对实践计划、实践工作日志、实践总结报告和实践过程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方案、新产品等进行质量评价。

(四)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强调需要具备扎实的经济、金融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富有创新的精神和进取的品格,较强的从事金融实际工作的能力。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在金融实践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具体体现为研究并解决新问题的快速应对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能力和处理复杂信息能力。

2.沟通能力

具备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能与管理层、团队成员、客户进行有效沟通,并能成功实现理念、产品的推介。

3.市场运作能力

对市场动态反应敏锐,切实了解并把握市场需求,并具备把产品推向市场实现销售的能力。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选题应来自于实际问题,学位论文内容应与金融实践紧密结合,应着重对实践问题的分析。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基本要求:运用基本理论阐述并研究、解决与金融实践相关的问题;论文论据充分,逻辑严密,鼓励创新,严禁抄袭。

学位论文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案例分析、产品设计与金融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论文原则上不少于2万字。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金融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评阅主要考核“选题、理论与方法、数据与素材、现实价值、创新性、写作能力”等六方面。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1位来自相关实务部门且已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专家。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