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发展沿革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种子产业迈向了现代化的发展轨道。种子产业的发展对种子学科的建立,种子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提出了迫切的需求。1995年国家实施“种子技术”,虽然全国有些农业院校相继开展了种子科学与技术的专业教育,有四所农业大学具有种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但对于我国众多的种子企业、上市企业、种子管理部门、农业科研、农业教育等单位来讲,种子专业人才的培养还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经学院的全面考察和天津市教委专家论证,于2005年经教育部批准,天津农学院设立种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
本专业主要学习作物(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种子学、农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作物种子培育、种子生产、种子检验、种子加工贮藏、种子经营管理、农业推广与开发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科研、开发、管理、外语和计算机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的高级专业人才。
专业前沿
以科研为平台,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加强科技创新,不断开拓研究领域。按照种子产业化思路调整科研结构,强化育种科研体系建设,以主要优势作物为重点,开展育种研究。进一步强化种子产业化技术技术研究,包括作物(农作物、蔬菜、果树、花卉等)种子生理、种子生产技术、种子加工贮藏技术、种子检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不断探求新的种子检验和贮藏技术。突出分子生物技术在各种作物选育中的应用。
专业定位
以农学和园艺专业为依托,重点培养学生学好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植物的栽培、耕作制度、遗传育种、生物技术、植物保护、种子生产等技术。使学生具备遗传育种、良种繁育及种子贮藏、检验、加工、营销等技能。熟悉种子生产、农村工作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发挥农业院校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合理配置,协同攻关,努力实现种子产业化、现代化在本地的实现与推广,推动区域特色农业的发展。依据我院种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资源和条件特色,重点开展特种作物、蔬菜和花卉的繁育、种子检验、加工、贮藏等研究,立足天津、面向全国,为推动天津种业和全国种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做出贡献。
教学计划
4.1主干课程说明
普通遗传学 主要讲授植物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从细胞、个体、群体等层次阐述世代间性状表现的遗传规律和内在机制,揭示引起生物产生遗传变异与非遗传变异的生物的和非生物途径与手段,阐明遗传规律在生物遗传改良的上的应用原则。
植物育种学 主要介绍植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植物的育种方法。
种子生物学 种子生物学是研究植物种子的特征、特性和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理论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种子的形态构造、种子的化学组成、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休眠、种子寿命与萌发、种子活力等。
种子质量检测学 主要介绍种子检验规程和各种植物种子质量的检测原理和方法。
种子加工贮藏学 介绍各种植物种子的加工和贮藏原理及贮藏方法。
作物种子生产学 主要讲授作物种子的繁殖方式、种子生产繁殖技术、保持与提高品种稳定性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手段等内容。
园艺种子生产学 主要讲授果树、蔬菜种子及花卉苗木的繁殖方式、繁殖技术、保持与提高种苗稳定性的基本原理与技术手段等内容。
种子市场营销学 主要介绍种子商品的特性、种子市场的概况和特点,种子营销方法。
种子法律法规 介绍我国现行的种子管理法规及种子法。
种子经营管理学 主要介绍种子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原则、特点和方法。
土壤肥料学 主要介绍土壤自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物质流动、能量转化规律,肥料的性质、植物的营养特点、肥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程及各种植物的施肥技术。
植物检疫概论 是一门研究利用法规和技术措施防止危害动植物的危险性、病、虫、杂草及其他有害生物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人为地传播,以保护农、林、渔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维护国家间贸易信誉,履行国际义务的科学,是一门专业知识与法制管理相结合的学科。本课程主要学习检疫对象的识别及鉴别方法、检疫技术措施及有关法规,我国主要检疫对象的识别、发生危害规律、检疫处理及防除的技术方法。
农业推广学 是让学生掌握农业推广的组织设计、组织管理及我国农业推广组织体系、特点和世界各大学典型的农业推广体制以及农业推广计划的制定原则、程序步骤和方式、方法;农业推广工作评价的内容、标准、程序和方式、方法;了解农业推广人员的基本素质要求,农业推广的基本方式、方法和技能及其农民在农业推广中的中心地位及根据农民的需要和心理、行为特点开展农业推广工作。
生物技术与育种 主要介绍生物技术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原理及方法。
生物统计 主要介绍田间试验方法及各种数理统计分析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