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 全日制学硕
代码:081800
门类:工学
学科: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介绍

(一)学科概况

本学科涉及资源和环境两大领域,与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的发展既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也是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和基础性工作,并在国家建设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我们的祖先已懂得寻找和利用铜、锡、金、煤炭等矿产资源;公元前七百多年已能修建大型水利工程。16世纪中叶,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开始萌芽,并在近代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发展形成独立学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全球恢复重建为本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钻探、遥感、物探、化探、工程力学、岩石力学、统计学等相继被应用到本学科研究中。1952年电子计算机首次用于地震资料处理并开展地质研究,促进了本学科由定性分析向定量化研究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板块学说的兴起取代了槽台学说,为区域成矿学研究和成矿区带划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依据;矿床统计预测、勘探概率决策系统相继形成和完善,并在指导找矿突破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岩体结构控制论的发展,在各类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80年代,矿床模型、油气富集规律、盆地分析、克立格储量计算方法、地质统计学、勘探过程最优化决策理论和方法逐步完善,并随着测试技术和探测手段的进步,仪器分辨率和检测精度不断提高,促进了新一轮的全球找矿找油高峰。90年代,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已不容忽视,促进了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形成;此外,在矿产勘查领域一些新的理论和技术(如地质异常成矿预测理论、勘探者专家系统、GIS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等)相继形成,以适应找矿难度不断增大的勘查新形势。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地球科学研究,特别是对地球观测技术的发展,促进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影响世界发展的三大主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对战略性矿产资源的博弈加剧,尤其是在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下,伴随我国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进一步拓展。面向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的国家重大战略,树立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新理念和大资源观,如何绿色、高效、安全地利用各类矿产资源,如何有效支撑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和最大限度地减少地质环境污染与地质灾害影响,已成为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发展的重要前沿方向。

(二)学科内涵

1.研究对象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以地质体为研究对象,包括研究各类矿产资源(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气矿产等)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藏)条件和机理及资源分布规律和经济与技术特征,各类矿产资源勘查、评价及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与地质体和地下水相关的工程勘察、设计、施工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地质体钻掘技术、工艺与装备;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防治理论与方法;地质体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探查、处理与解释技术;地球信息采集、分析
处理和开发利用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

本学科与生产实践联系紧密,现阶段我国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研究呈现如下新的发展趋势:深地、深海、深空和极地等新领域资源勘查,页岩油气、天然气水合物、地热能等新能源矿产与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查,关键矿产、新能源矿产与非传统矿产资源勘查,工程地质体稳定性评价,地下水勘查与评价,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勘查与开发,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评价、预测与防治,资源–经济–技术–环境联合评价,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及空地海高精度探测技术、超深钻探技术、三维地质建模与可视化、人工智能、地质云与地学大数据挖掘等技术研发与应用。

2.理论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是研究地质体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的学科,是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研究地质体的形成条件和机理及分布规律和演化过程,并采用各种勘查手段获取、处理、解释和应用相关各类信息,查明潜在地质资源,开展各种地质体勘查评价和开发利用工程的学科。根据本学科的研究进展,结合我国各类矿产资源、地质工程及环境问题的阶段性与复杂性,可将本学科的主要理论具体归纳为:地质学基本原理、成矿成藏理论、资源预测理论、矿产资源勘查评价与开发理论、油气资源勘查理论和工程技术、勘查地球物理理论、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工程地质体稳定性评价与预测理论、地下水勘查与评价理论、勘查与施工工程最优化理论、多元地学信息综合评价理论等。

3.知识基础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形成和完善支撑学科体系的知识基础。随着对资源和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入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不断加强,本学科在系统科学的基础上,形成了以下知识基础体系:(1)系统揭示各类矿产资源形成、保存和时空分布特征的成矿(藏)规律与资源预测学;(2)利用综合勘查与探测技术,查明地下蕴藏资源的矿产勘查学;(3)研究工程地质体结构与特性、工程勘察和设计、稳定性评价及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岩土钻掘理论、技术与装备的地质工程学;(4)研究地下水循环、演化机理、水文地质勘查、资源开发与评价、地质环境保护与修复等的水文地质与环境地质学;(5)利用地球物理场的形成、分布规律研究地下结构、各类矿产资源分布等的勘查地球物理学;(6)研究地球表层地质体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存在形式、空间分布分配、迁移演化、分散与富集规律等的勘查地球化学;(7)研究地球信息采集、处理分析、数据挖掘和应用的地球信息科学。

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地质学基础、矿床学、矿床地球化学、能源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显微镜岩矿石学、矿产勘查理论与方法、勘查地球化学、勘查地球物理学、遥感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岩体力学与土力学、岩土钻掘工艺学、地质工程原位探测技术、地质工程试验测试技术、地质工程数值模拟与仿真技术、GIS与空间数据库等。

此外,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知识基础不断拓展和深化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这些基础知识包括三大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数学、物理、化学、地质学等)、工程技术科学基础知识(力学、矿业工程、土木工程、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工程机械等)、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等)。

4.研究方法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构建了自身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也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主要包括以下方法体系:(1)以逐步缩小找矿靶区和降低勘查风险为核心的各类矿产资源预测、评价、勘查与开发的技术方法体系;(2)针对工程地质体结构与特性及其稳定性的勘察、规划、设计、预测和评价技术方法体系;(3)以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地球科学系统研究和地下设施建设为目标的碎岩成孔、孔壁稳定、岩矿芯采集和巷硐掘进的技术方法体系;(4)对天然和(或)人工地球物理场进行观测、处理和解释,以及对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地质目标和地质过程进行探测、检测、监测、评价及预测的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方法体系;(5)对地球表层系统及钻口周缘进行元素含量及化学组分探测与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开展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质量评价的勘查地球化学技术方法体系;(6)以各种地质体的电磁波反射或发射信息获取为基础,并经传输、处理和判读分析,对地质资源与环境进行探测和监测的遥感技术方法体系;(7)各类地球信息的采集、储存、分析处理和开发利用的技术方法体系。

(三)学科范围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下设3个二级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地质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它们均以各类地质体为研究对象,但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各有侧重。尤其在新时代和新发展格局下,面向国家资源能源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双碳”目标等国家重大战略,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一级学科的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拓展。在上述3个二级学科的基础上,鼓励各建设单位根据自身学科优势与特色,加强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学科发展前沿,可自主增设1~3个二级学科,如:深地资源探测与开发、地下新能源与碳储工程、国土资源信息工程等。

1.矿产普查与勘探

以各类矿产资源为研究对象,在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以发现和查明各类矿产资源、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综合效益最优化为研究目的,综合运用基础地质和矿产地质调查方法、地球探测技术、地球信息技术以及探矿工程技术,研究各类矿产资源形成的地质背景、成矿(藏)条件与机理,探索和认知各类矿产资源时空分布的规律性和随机性,以及地质、经济与技术特征等,开展科学有效的资源勘查、评价及开发。

2.地质工程

以地下岩体、土体、矿体和含(隔)水体等地质体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地质体的钻掘、取样、开采、测试和监控等的工艺、技术与装备,以及地质体评价、规划、设计和施工等的理论与方法;主要通过钻进和掘进技术、岩土分析与测试技术、工程地质勘察评价监测技术与方法、地下水勘查评价技术与方法、计算机技术等手段,获取地质体信息,并进行地质体评价、设计、开发和施工,为地质体的利用和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3.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

以地质体为研究对象,综合应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等学科理论与方法,以及各种空间探测技术方法(RS、GPS、EOS等),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地球表面与地球深部的结构、构造和组分信息,并利用现代信号处理理论、人工智能、数学地质、GIS和大数据与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对信息进行挖掘、分析、融合,研究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的时空分布特征,开展地质资源与地质环境的定量评价,为资源勘查与开发、工程建设、地质环境评价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四)培养目标

1.硕士学位:培养具有严谨学风和一定创新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理论知识,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坚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了解本学科科学技术发展前沿,具有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能熟练运用先进地球科学理论和地质勘查、探测、钻掘及地质评价的方法和技术解决重大工程技术问题,从事相关领域地质体勘查评价、开发利用及管理的高层次科技人才。

2.博士学位:培养具有科学精神和较强的创新能力,以及扎实的基础科学和地球科学的理论知识,系统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相关研究方向坚实而宽广的专业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所涉及的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评价、工程地质体勘察与评价、地下水勘查与评价、地球探测与对地观测、信息分析、物理模拟与数值模拟等方法和技术,能创新地运用本学科理论和方法探索前沿科学问题和解决重大技术难题,能独立从事本学科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管理及教学的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

(五)相关学科

本学科与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生态学、土木工程、水利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等一级学科有密切联系。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一级本学科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硕士生应具有较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地质专业知识,受到独立进行科研及专门技术工作的训练,能熟练地使用计算机及有关仪器设备,并能独立进行科研工作,具有承担有关专业的科研、学、技术和业务管理工作的能力,应较为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就专业知识而言,硕士生应围绕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的某一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学习并开展研究工作,系统掌握该学科方向的专业基础知识和野外及室内工作技能,能够熟练运用该方向的基本研究方法。借助学位论文的科学选题,运用已有的积累知识、理论方法和研究技术开展研究工作,并进一步加深对该学科方向的理解。

就工具性知识而言,硕士生应具备文献调研、资料查询、野外工作与实验研究以及数据分析和学术交流等能力;外语知识可为硕士生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外文资料阅读之便。文献调研、资料查询和学术交流是一位硕士生必备的基本能力,可使其较快获得本学科某领域的必要资料,了解前沿学术动态。野外地质观测、地下地质探测技能以及相关的数据分析、模拟及应用能力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硕士生最为基本的研究能力,是从事特定研究并获得新认识的基础。

(二)获一级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学术素养

硕士生应具有爱国情怀,以及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生意境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具有致力于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科学研究的意愿。应具有崇尚科学的精神,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应具有坚定、顽强的意志,专心致志,勇于探索,攻坚克难。
具有活跃的学术思想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批判性思维和严密的逻辑思维。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本学科所需的专业知识,追求和与他人分享新知,具有独立思考和合作研究精神,具有现代社会的竞争意识、知识产权意识、环境意识、价值效益意识。

2.学术道德

硕士生应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严禁以任何方式漠视、淡化、曲解乃至剽窃他人成果,杜绝篡改、假造、选择性使用实验和观测数据。

(三)获一级本学科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1.获取知识的能力

硕士生要具有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具有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检索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能在导师指导下对前人知识进行学习和筛选,并具有批判性学习的能力。

2.科学研究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和完成本学科前沿性研究课题的能力,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具有研究和解决本学科所涉及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综合应用于生产和科研实践中。

3.实践能力

硕士生应具备较强的理论基础和基本实验技能,掌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学科中的野外地质调查、地下探测、信息采集和处理及综合分析的基本方法和技术,能根据实际需求设计出合理的工程实践方案,具有对有关工程环节进行创新和改良的能力,具有对有关应用软件进行研制和开发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应有依靠集体的力量完成较大型科研或者生产课题的意识和素质。

4.学术交流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专业能力。具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熟练、正确、规范地运用汉语进行口头表述、撰写学术论文和著作的能力,具备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语进行本学科文献阅读、学术交流的能力。

5.其他能力

硕士生应具有良好的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和文化修养,审美情趣高尚,有正确的世界观、社会历史观和价值观;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规范性要求

(1)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符合学科的研究方向,应源于科学研究和勘查工程实践中的重要科学和工程技术问题,所提出的基本学术观点、结论和建议对本学科领域和国民经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要有先进性和实用性。

(2)论文应清楚地阐述所研究探讨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问题,应简要准确地说明所采用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研究基础和预期目标。

(3)论文的立论、论述应建立在主要由作者自己获取的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测试分析技术和计算模型等,应有严谨论证,清楚说明方法技术应用的基本原理、仪器设备参数和应用条件,分析所获数据的精度。对野外观测和室内测试数据应进行深入理论分析、推理和讨论,得出明确和正确的结论。

(4)正确引用前人的资料和成果并规范标注。

(5)论文应该给出研究中涉及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应用的文献资料;各种图件应正确注明图号、图名、图例、比例尺及其他说明。

(6)对文中引用和使用他人思想或观点、公式、数据、图件、软件等,必须列出对应的参考文献。所列参考文献应与正文中引用一一对应。如果引用部分来自非公开出版物,必须以脚注形式说明。一般地,如果他人的言论、谈话、往来书信和邮件等,对于形成论文的任何部分有重要帮助,也应在相应处以括号或脚注加以说明。

(7)对于论文中涉及的繁琐公式的推导,数据量较大的表格,算法的描述,核心计算程序,计算程序的结构等,如果不影响阅读和理解正文部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可以作为论文的附录。

2.质量要求

(1)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能较为准确地介绍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并清楚阐述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路线,反映作者具有发现问题和提出合理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

(2)学位论文中所采用的科学调查与实验方法技术先进、科学合理和可行,分析测试仪器设备技术参数和实验条件应经过严谨的论证,测试结果数据计算方法得当有效;体现作者掌握所研究学科领域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3)研究所采用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主体应是作者独立工作获取或以作者为主的研究小组获取的。

(4)学位论文的学术观点明确,论述依据充分,结论可靠。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性。

(5)学位论文的内容要求概念清楚、立论正确、分析严谨、数据可靠、计算正确,学位论文撰写要求层次分明、逻辑清晰、文字简练、图表清晰且规范、表达流畅。给出研究中所涉及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以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