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伦理
· 全日制专硕
代码:015100
门类:哲学
学科:应用伦理

应用伦理专业介绍

(一)专业学位类别概况

基因编辑技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纳米技术等当代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既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诸多福祉,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伦理问题。与上述技术相关的诸如人工智能产业、大数据产业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在高技术时代的健康发展亟需大批具有伦理意识且具备较强的案例分析、政策研究和报告撰写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在当前此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奇缺。为响应国家发展、行业需要以及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故设立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Master ofApplied Ethics,简写为MAE)。

(二)专业学位类别内涵

应用伦理专业含生命伦理、科技伦理、工程伦理、企业伦理和环境伦理等专业方向。申请单位依托哲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有培养应用伦理相关研究生的经验,建有专业方向对应的实践基地,与实践基地已经建立起资源共享和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

(三)专业学位类别服务面向

应用伦理专业面向医疗卫生、前沿科技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机关、社会组织、高校和研究院。

(四)培养目标

应用伦理专业学位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较高的哲学与伦理学素养、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证研究、案例分析、政策研究、报告撰写以及较好的文字表达和沟通等方面的能力,能够胜任不同行业机构与伦理相关的组织、管理和研究工作的人才。

硕士学位基本要求

(一)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1.思想与学术道德

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恪守学术道德、维护科研诚信,学风严谨,努力养成优良学术品行。

2.专业知识水平

(1)具备扎实的伦理学理论基础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掌握应用伦理案例分析方法,熟悉国内外应用伦理相关规范和法律法规,能够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对国内外应用伦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2)具备完成论文主题相关的跨学科知识,能够从全球视野和多学科交叉视角对应用伦理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应用伦理专业的理论分析工具,具备使用大数据和统计分析方法开展相关研究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分析现实中的应用伦理问题。

(4)具备阅读本专业国内外学术文献的能力,包括: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和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3.批判性思维能力

具备系统地分析和解释观点、理论、概念或问题的能力;能够观察和识别复杂情境中的关键要素和相互联系,评估信息的客观有效性及其与特定观点的关系;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和辩护能力;能够定义问题,提出新观点、新角度和新方案;能够清晰表达观点和论证,进行有效的讨论和辩论。

(二)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1.基础知识

获得应用伦理专业硕士学位须熟悉哲学基础理论,掌握伦理学和科技哲学等学科基础知识,掌握一门相关学科(如生物医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企业管理等)的专业知识,熟悉解决应用伦理问题的理论工具和思维方法,能熟练运用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进行交流。

2.专业知识

掌握应用伦理的概念、原则和方法,能应用伦理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伦理问题;具有相关交叉科学知识背景,熟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获得应用伦理专业学位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体系包括:

(1)应用伦理的理论与方法;

(2)我国科技伦理、生物医药伦理和人工智能伦理等领域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

(3)国内外生物医学、人工智能等科技研发的伦理审查程序和管理流程等;须至少研修并考核通过所有的学位专业课和学位基础课,熟知必修课程的知识结构和知识要点,能够运用相应的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工具分析实践的应用伦理问题。学位专业课应包括:应用伦理导论、案例研究与方法以及与所设学科方向相关的专题伦理研究。学位基础课包括:伦理学理论基础、学术规范与写作和批判性思维。全国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推荐的选修课程有:(1)医学伦理,(2)生命伦理,(3)人工智能伦理,(4)数据伦理,(5)法律和公共政策,(6)行政伦理,(7)企业伦理,(8)商业决策伦理,(9)组织伦理:ESG专题,(10)技术评估方法,(11)环境伦理。鼓励各培养单位根据所在地区人才需求与自身特色确定选修课范围。

(三)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接受的实践训练

1.案例教学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哲学、伦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伦理研究方法分析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伦理问题,用来自不同行业和层次的伦理实践案例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论思维水平,激发具体情境中的伦理想象力。鼓励学生撰写案例分析方案,通过实践案例教学在现有的理论框架和规范条例与现实伦理问题之间的张力和距离逐步完善应用伦理案例库。

2.行业导师和实践专家授课

应用伦理专业课程当中涉及实践部分应聘请相关行业导师授课。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的项目特色联合校外单位、机构或企业就课程需求和学生培养方案制定相应的授课方案。授课形式、地点和时间可由培养单位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鼓励邀请行业资深的国际专家就当前最新的伦理实践和创新机制传授业界宝贵经验。

3.业务实践

在医院、科技企业、政府和事业单位等伦理管理相关工作岗位接受职业训练累计时间不少于3个月,培养单位可根据自身条件开创性探索具体实践时间和实习方式,学生应熟练掌握相应的业务技能。实习期间,学生应独立完成或作为主要承担方共同完成具有专业实践意义的项目,并作为实践和实习综合考察的组成部分,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实践训练,学生应了解并熟悉行业伦理实践相关流程、业务内容等,并具备较好的伦理意识和道德敏感性,能够综合运用专业方法分析实际工作中的伦理问题。实践实习联合培养单位应提前部署和计划好实习目的、实习内容和考核要求,做好实践工作日志、总结报告,及时收集在实践过程中发现的案例、新问题和产生的新知识、新方法。

(四)获本专业学位类别硕士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获得应用伦理专业学位的硕士应该具备扎实的哲学、伦理学理论基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学术素养,富有创新精神和进取品格,具有较强的从事应用伦理相关管理和科研工作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习研究能力:具备较强的信息搜索和获取能力、社会调查能力。

2.分析判断能力:具备从复杂信息、数据或现象中识别伦理问题和关键线索的能力,具备构建分析伦理问题框架的能力,具备在不确定情境中做出判断并做好预案或改进方案的能力。

3.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好的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能与不同部门和专业的人士达成有效、高效的沟通,能以清晰、易懂和科学的方式向公众阐释对于应用伦理问题的理解。

4.组织协调能力:对现实的、行业相关伦理工作中的难题和重点问题反应敏锐,切实了解利益相关方需求,具备推进伦理方案实施的能力。

5.综合实践能力:能够专注于某一个特殊领域(如生命伦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伦理、企业伦理等)并具备相应的伦理实践能力,如制定和实施科研活动的伦理管理流程,基于特定的企业决策做出伦理相关的分析报告,跟踪和管理伦理审查。

(五)学位论文基本要求

1.选题要求

选题应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问题意识鲜明,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2.学位论文形式和规范要求

学位论文的形式:案例分析、伦理管理流程与标准设计、伦理实践问题解决方案、调研报告或基于实际问题分析的政策建议报告等。论文的规范要求:论点明确、论据确凿,逻辑严密,撰写规范。鼓励创新,严禁抄袭。论文原则上不少于2—3万字。

3.学位论文水平要求

应用伦理硕士专业学位论文的评审主要考核“选题价值、理论与方法、数据和素材、创新性、逻辑性、写作规范”等六方面。学位论文的评阅人及答辩委员会中至少有1位来自相关部门且已取得硕士以上学位的专家。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