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学院概况
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81年大同师范专科班的生物教育专业,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积淀,于2007年成立农学院,2013年更名为生命科学学院,2021年又更名为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在校生约1000人。学院下设生物工程和生物科学两个系,现有生物工程、生物科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和食品营养与健康四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专业为校级特色专业,生物科学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学院现有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点一个,科研机构3个,分别是设施农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应用生物技术研究所和黄花菜研究所,市重点实验室1个(“特色作物有机旱作大同市重点实验室”),省级一流课程8门。
专业介绍
生物工程专业
生物工程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2014年生物工程专业被评为学校特色专业,2016-2018年依托生物工程专业,实施了我院“一院一品”教育教学改革项目。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紧密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设置2个专业方向,即发酵药物和天然药物。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在微生物发酵药物、天然药物等生物工程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管理、质量控制、产品销售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工程技术人才。
生物科学专业
生物科学专业起步于1981 年大同师范专科学校生物教育专业,2010 年开始招收生物科学本科专业(师范类),2023年,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学校首批通过师范专业认证3个专业之一。
本专业结合我国中学生物学教育改革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将“培养师德高尚,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知识和专业实验技能,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能从事中学生物学科教学和教学管理的骨干教师”作为专业培养目标。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于2018 年开始招生。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响应“新农科”建设背景,以现代化农业生产设施为依托的新兴交叉学科。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生考研升学率均超过40%。
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基于OBE理念,将“培养拥有设施农业产业技术、研发与管理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高素质设施应用人才”作为专业培养目标。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
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于2023年招收首届本科生。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教育部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布局建设的新农科引导性专业,面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发展前景很好。
本专业旨在培养能够从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食品营养指导、安全评价、大中型食品加工企业、食品类物流企业、食品安全与卫生防疫部门等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学历层次高,现有专任教师46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24人,博士35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山西省高校“131”领军人才2人,入选“三晋英才”支持计划拔尖骨干人才1人、青年优秀人才3人,入选大同市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
教学科研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教学工作为中心,树立“扎实基础、注重实践、强化应用、追求创新”的办学理念。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扎实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绩。学院不断强化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坚持走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之路。学院现有校级重点扶持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院级重点建设学科生物工程。近5年,学院教师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4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获省级以上课题50项,学院共获批科研经费600余万元。发表论文400余篇,其中130余篇论文被SCI、EI收录,主编、参编全国统编教材及专著20余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学院与地方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及行业企业密切合作,积极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合作研究,联合申报省市级项目10余项,经费100余万元。
育人服务
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工作质量提升和学生成长成才,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工作高效落实、人才培养社会价值三类目标,着力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三全育人新格局,倾力培养有家国情怀、有专业学识、有责任担当、有创新意识、有文明素养的“五有”新时代生科人,切实提升育人实效。学院不断强化思想引领,采用理论学习、主题教育、专项活动模式,依托“一站式”社区,以主题党日、青马工程、第二课堂等为主渠道,强化德育引航,实现学生教育全员覆盖。同时,聚焦学生成长成才,围绕关心学生、关爱学生、服务学生,细化学生管理,多维度提升工作质量,全方位助力成长提升。
近年来年来获全国生命科学竞赛、师范生教学技能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省部级以上奖项70余项。每年有40%左右毕业生考入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北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继续深造。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