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工程学院
矿业工程学院始于1909年焦作路矿学堂的矿务学门,1933年正式成立采矿冶金系,1952年清华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等院校采矿系调整并入中国矿业学院采矿系,1980年以前,曾使用矿冶工程系、采矿工程学系、采煤系、采矿系、采矿工程系等名称。2000年撤系建院,成立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年更名为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07年更名为矿业工程学院。2018年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办学115年来,矿业工程学院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与煤炭工业同呼吸共命运,同生长共发展,为国家煤炭行业人才培养与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
学院现有教职工157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外聘)、教授35名、副教授51名,国家级人才称号10人次,省部级以上各类人才称号获得者40余人次。设有采矿工程、智能采矿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工业工程及交通运输5个本科专业。学院拥有矿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采矿工程、资源开发规划与设计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2个交叉学科博士点以及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博士点;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交叉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目前在校学生2477人(留学生79人),其中本科生1280人,硕士生739人,博士458人。办学至今已为国家培养输送1.5万余名毕业生,成为我国煤炭行业矿长、总工程师等高级管理技术人才的摇篮。
学院矿业工程学科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建设学科,也是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在第四轮、第五轮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为A+;2022年进入第二轮“双一流”学科建设;近5年来,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稳居前20位。拥有矿业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有煤炭精细勘探与智能开发全国重点实验室,矿山固废处置与利用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矿业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采矿工程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4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平台,以及深部煤炭资源开采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矿山地震监测工程实验室、矿山顶板灾害防控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和煤矿冲击地压防治技术与装备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重点实验室4个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
学院面向国家能源安全战略和经济主战场,承担国家和行业重大科技难题攻关任务,为我国煤炭绿色安全高效开采做出了重要贡献,引领了煤炭行业科技创新与发展。2010年以来,学院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41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27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3650项,科研总经费达15.17亿元;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5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35项、授权国内国外发明专利1000余件。学院与能源矿业类科研院所和大型煤炭基地企业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俄罗斯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机制。
展望未来,学院将继续发扬“永远不服输、永远不向困难低头、永远争第一”的采矿精神,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向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对标世界学术前沿,践行“固本强优拓新”发展理念,围绕“深地开发、深部构建、深度利用、新能源、智慧矿山”(“三深一新一智”)矿产资源开发学科领域,坚持能源资源绿色智能开发特色,加强矿山新能源开发与利用等新能源领域创新研究,发挥一流学科的牵引作用,深度融合相关学科,加快推动矿业工程学科群高质量发展,早日建成能源资源特色世界一流研究型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