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学院(以下简称资环学院)创始于1973年钦州地区教师进修学校史地大专班,1992年9月创办地理系,2000年10月更名为环境与经济学系,2010年9月更名为资源与环境学院,沿用至今。
学院现有教职工57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16人;博士23人(含在读博士2人)。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10人。拥有包括平陆运河建设绿色工程检查专家组专家、广西科学传播专家、广西红树林专家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青年骨干群体。
学院下设3个本科专业,分别为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和测绘工程。其中地理科学专业以师范生培养为主,具有30年的历史积淀,培养了大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优秀人才。该专业具有“1+X”研学旅行策划与管理(初级)的钦州唯一试点,荣获“2023年湾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是地理科学专业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的成员单位。地理信息科学专业2018年入选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2020年入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2023年入选自治区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测绘工程专业创办于2017年,旨在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测绘专业人才,依托该专业的地理信息与智能测绘仿真虚拟实验室获评教育部高等学校虚拟仿真教学创新实验室。
平台建设方面,学院拥有国家测绘乙级资质、土地规划乙级机构和不动产登记等一批国家行业资质。以项目教学为依托,在批量数据制作与印制、农村土地延包、国土空间规划修编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2013年至今,横向项目经费超过8000万元,在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院成立了北部湾生态系统过程、滨海景观生态修复、国土资源利用与监测等5个研究团队,还联合成立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海岸污染治理及修复工程研究中心和广西生态环境治理创新联合体2个省级平台,拥有海洋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钦州市海洋资源与环境遥感重点实验室等4个市级平台。
近年来,聚焦海洋环境演变及海岸带生态系统受损退化问题,以无人机、高空卫星遥感、自动浮标及陆海统筹空间信息等技术为依托,对受损岸线、海湾、河口典型红树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实施生态修复,建立海洋生态修复和碳汇协同增效新模式,为“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部,纵向科研项目70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
学院深刻把握学校“地方性、海洋性、国际性”的办学定位,深入贯彻OBE办学理念,将高质量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不断完善育人条件和制度保障机制。学院以实验教学中心为平台,开设有特色的应用型课程,通过构项目教学、加强实习基地建设等形式,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培养,育人成效显著。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