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兽医所
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位于上海市闵行区,成立于1964年,其前身为中国农业科学院 家畜血吸虫病研究室,1982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血吸虫病研究所,1989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家畜寄生虫病硏究所,2002年被列为国家非营利性科研机构,200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哈兽研)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1948年建所,为动物疫病防控全国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兽医学院依托单位,拥有我国唯一的大动物生物安全四级设施——“国家动物疫病防控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所辖实验室分别被指定为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国家非洲猪瘟专业实验室、国家马传染性贫血参考实验室、国家马鼻疽参考实验室、国家牛肺疫参考实验室,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动物流感参考中心、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禽流感参考实验室、WOAH马传贫参考实验室、WOAH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参考实验室及WOAH亚太区人兽共患病区域协作中心;下辖全资哈尔滨维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合资控股动物用生物制品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建所以来,先后培养了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现有各类在岗人员7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科技人员190余人,在站博士后40余名、在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800余名。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专家1人,其他国家级人才称号8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获得者1人,"优青" 获得者3人,黑龙江省“头雁计划”入选“头雁”2人,头雁团队骨干17人。获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1人,全国杰出科技人才奖1人,黑龙江省最高科学技术奖1人,中华农业英才奖1人。
建所以来,共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励27项,其中主持完成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历史上,为我国控制和消灭“牛瘟”、“牛肺疫”和“马传贫”以及成功研制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做出了决定性的科技贡献。近年来,在“禽流感”研究和防控中做出了杰出的科技贡献,在“非典”溯源、新冠肺炎防治科技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非洲猪瘟防控攻关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为猪“蓝耳病”、仔猪病毒性腹泻、畜间布鲁氏菌病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重要动物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的防控提供了关键的科技支撑。
进入新时代的哈兽研,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创新工程”推动下,立足“四个面向”,瞄准 “两个一流”,秉承团结、奉献、求实、创新的光荣传统,胸怀“国之大者”,忠诚有效地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守正创新,敢为人先,加快构建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新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创新发展,为保障畜牧产业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国家生物安全,继续发挥坚强的科技支撑作用,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
6年更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硏究所,并成立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上海分中心。2021年3月,中国农业科学院委托研究所成立了生物安全研究中心。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四个面向""两个一流”和"一个整体跃升”的总要求,贯彻"人病兽防、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的重要指示,聚焦国家农业生物安全"主责主业",围 绕"国之大者"抓主抓重,以重大动物疫情、人畜共患病、重大外来病等为对象,开展生物安全公共政策、基础理论、监测预警、技术攻关、产品研发、集成应用等全链条研究,为保障国家农业生物安全、 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战略支撑。
研究所现有在职职工146名,高级职称专家77名,硕博导师67人。内设7个行政管理部门和6个研 究室,建立了11个创新科研团队。依托研究所建有国家防治血吸虫病参考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生 物安全风险预警及防控重点实验室(北方)等10个科技平台,编辑出版《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建所以来,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0余项。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成果68项;获得国家各类新兽药证书15项,其中一类新兽药证书4项;发表论文28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00余篇;出版专著7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9件。
研究所连续四届被授予全国血防先进集体称号,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历届上海市文明单位,多次获评中国农业科学院文明单位。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