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乐系
武汉音乐学院中国乐器演奏学科历史悠久,其专业建设可追溯至上世纪30年代(武昌艺术专科学校),1963年民族器乐系成立,2014年改民族器乐系为中国器乐系。1985年中国乐器演奏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获得国家批准;1992年中国乐器演奏学科被学院评定为重点学科。遵循“崇德、尚乐、承古、求新”之系训,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在教学、科研与艺术实践等方面全面崭露出团结务实的精神、骄人卓著的工作业绩以及师资队伍一专多能、多位一体的专业素养,形成了本学科的学术优势与特色。如今,中国器乐演奏学科已获批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点、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学科教师黄海怀先生创作与移植的二胡曲《赛马》、《江河水》被誉为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
目前本系设有“弦乐教研室”、“弹拨乐教研室”、“管乐与打击乐教研室”。开设有二胡、古筝、琵琶、扬琴、中阮、古琴、竹笛、笙、唢呐和民族打击乐等10个专业方向,此外还设有高胡、板胡、中胡、柳琴、箫、埙、管子、葫芦丝等专业选修课以及《民族器乐概论》、《中国乐器法》、《民族管弦乐合奏》、《中乐视奏》、《编钟古乐演奏》、《中国器乐组合》、《合唱》、《舞台礼仪与形体训练》等系列限选课程。本系教师讲授的《古筝专业课》、《编钟古乐演奏》、《中国器乐小合奏》、《二胡演奏》等课程先后被湖北省教育厅授予“高校优质课程”、“高校精品课程”、“湖北省本科一流课程”称号;《民族管弦乐合奏课程》获评“湖北省高校思政示范课程”、“湖北省本科一流课程”。本系获批省级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本系教师主持的《编钟礼乐》获批教育部第一批“高校原创文化精品推广行动计划项目”;《以德艺双馨为引领的音乐表演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本系教师为主要成员的中华编钟乐团应邀参加由香港政府举办的“香港回归庆典音乐会”、由国务院新闻办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举办的“99’巴黎·中国文化周”;学科品牌“中华编钟乐团”、“东方中乐团”先后完成了在美国华盛顿举行的“中国文化周”主题音乐会、在美国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的“华韵楚风”——大型编钟与民族管弦乐专场音乐会以及国家大剧院主办的“春华秋实”——大型民族管弦乐与编钟专场音乐会、湖北省第三届艺术节开幕式专场音乐会、武汉第七届艺术节开幕式专场音乐会、湖北省教育厅主办的 “走进艺术——大型民族管弦乐新年音乐会”、“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国器乐专场音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艺术实践活动。所搭建的“青年民族管弦乐团”、“青年编钟乐团”以及10多个中国器乐组合秉承“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治学理念,长期活跃在舞台上:成功完成了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闭幕式的大型编钟与鼓吹乐《钟鸣九天》的创作与文艺演出、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栏目中讲述“曾侯乙编钟的今生故事”以及连续八年受邀参与由国务院港澳台办、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四海一家亲·共圆中国梦”炎帝寻根节暨拜谒大典的编钟演奏任务,各艺术实践团队已成为展示该学科教学、科研、创作以及演奏风采的重要窗口。本系师生多次受邀出访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瑞典、奥地利、日本、韩国、新加坡、埃及、俄罗斯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演出与讲学,其成果多次受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湖北日报、长江云等主流媒体的报道。
中国器乐系在学科建设中积极倡导与推进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教育理念,将“成果导向”、“能力导向”与“目标导向”贯穿于中国器乐演奏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充分发挥音乐表演专业之学科优势,努力实现“教学成果”与“舞台实践成果”相互转化,其发展将按照学院提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人民满意的高水平音乐学院为建设目标”,努力提升教与学的“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为培养高素质、多样化、拔尖创新的中乐演奏艺术人才而不懈奋斗!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