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 武汉

作曲系

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是一个阵容强大、梯队整齐、实力雄厚、成果显著的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集体。作曲系有着武汉音乐学院第一个院级重点学科,第一个省级重点学科,第一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作曲系现设办公室、作曲教研室、作曲技术理论教研室、艺术与科技教研室、视唱练耳教研室、音乐基础理论教研室、计算机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中国音乐创作研究中心、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教学实验室等部门。设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含视唱练耳、音乐基础理论)、录音艺术(音乐音响导演)、录音艺术(音乐编辑与制作)、音乐表演(指挥、指挥艺术指导)四个专业方向,并在附中、大学本科和硕士、博士学位研究生各层次招生。20世纪80年代以来,作曲系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率先创建录音艺术(音乐音响导演)专业,并围绕该专业在全国音乐院校中率先开设了多门核心课程;在全国音乐院校中首开《和声发展史》、《序列音乐写作基础》、《音乐分析学》、《算法作曲》等课程。

70年来,作曲系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余,笔耕不止,创作了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并在国际国内各种比赛中获奖。代表性作品包括王义平的《貔貅舞曲》,谢功成的《长江抒情诗》、钟信明的《第二交响曲》、《长江画页》,刘健的《纹饰》、《风的回声》和CD专辑《盘王之女》、《黑珍珠》、《天门》,彭志敏的《山民印象》、《八山璇读》,黄汛舫的《工尺谱游戏》,周雪石的室内歌剧《再别康桥》,赵曦的《葳蕤》、《南国》,龚华华的《水德吟》以及《武汉音乐学院电子音乐作品选集》(附CD)等等。

70年来,作曲系教师在教学和创作的同时还科研不止,推出了大量的理论成果,特别是在现代作曲技法研究领域,取得了全国领先、国际瞩目的大量学术成果。据不完全统计,作曲系教师累计出版各类专著、译著等约50余部,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等500余篇,完成或承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近30项。

作为主要发起者和组织者,作曲系多次开风气之先,举办了多次在中国现、当代音乐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有关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的学术会议。如,分别于1979年和1986年举办的第一、二届全国和声学学术报告会,分别于1985年、1998年主办的第一、二届全国作曲家会议,1990年与日本雅马哈公司合办的全国第一次MIDI与数码乐器新作展示会,2005年举办的第一届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研究年会,2007年起开始举办的武汉国际新音乐节、武汉国际音乐节,2015年举办的第三届全国音乐分析学学术研讨会等。作曲系教师先后出访俄罗斯、德、法、英、美、日、韩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进行讲学和学术交流,多次出席国际、国内的各种重要学术会议,并发表成果。

近年来,作曲系在深化教学、科研、创作管理改革的基础上,精心搭建、务实推进“作曲之声——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师生作品音乐会系列”、“作曲系教师论坛”、“作曲系大型教研室研讨”、“新声”作曲比赛、视唱练耳与音乐基础理论教学周、尚创新·学科竞赛等多种平台,努力打造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强化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显示出蓬勃的生机和强大的教学、创作、科研与艺术实践能力。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