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7年7月,前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思政教研室。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以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和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奠基、深化、培育、服务”方针,深化教学改革,拓展服务领域,各项工作有了一个较好开端。
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专任教师26人。专任教师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讲师14人;具有博士学历12人,硕士学历13人;40岁以下青年教师6人,40岁以上教师19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职能是统筹管理全校本科大学生和硕士研究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学科建设。几年来学院通过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思政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
学科建设取得一定成果。经过几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重点,以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为特色,以新时期党建和思政工作研究为新的拓展点的三头并进布局,已形成新时代应急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团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学校支撑学科重点建设。
科研、教研成果喜人。“十三五”期间共完成了科教研项目31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6篇,出版专著(教材)3部。其中,校内教学工程项目6项,校级教研项目12项,发表核心论文15篇。科研项目方面,引进纵横向课题各1个,校内课题11个,发表核心论文21篇,出版专著3部。
思政教学改革成效突出。推进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教学改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三进”工作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渠道教育作用明显。专题教学正由《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向其他思政课程拓展。形势政策课专家讲座、教师授课、书记课堂长期坚持,我院教师积极参加河北省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获一二三等奖,参加河北省高校思政课优秀课件、讲义比赛获得二等奖,参加河北省“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参加大学生“我心目中的思政课”和“大学生上思政公开课”主题活动获全国优秀奖河北省二三等奖。网络考试已试行一轮成效明显,实践教学突出抓过程质量,各项工作对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和《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办法》有序推进,落实思政创新计划已取得一定成效。
党群工作成效明显。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为人师表优良教风基本形成,形成以张秀林教师为代表的先进典型群体和“秀林工作法”、“三轮驱动”的党建工作经验,学校党委发文号召全校学习张秀林,安全生产报宣传报道了“三轮驱动”党建工作经验。坚持总支、支部、党员三相主动联系制度、谈心谈话制度、党总支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三会一课”制度等;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组织骨干教师参与应急管理干部培训课程主讲、三河市“走基层”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组建学校青马班培训导师团等,结合工作实际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不断推进党建工作开展。坚持以职工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利益和民主权利,把党和政府、学校和上级工会的关心关怀送到职工群众心坎上。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职工在学校建设发展中多做贡献,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