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是1978年与学校同时诞生、师生人才辈出的中文系,拥有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奋斗历史。功力深厚的古典文学与文化研究专家、钱钟书先生挚友白敦仁教授,著名诗人、杜诗研究大家钟树梁教授,新中国第一部 《文学概论》主要编撰者之一的谢宇衡教授,我国现代秘书学开创者之一的常崇宜教授,在美学和生态文艺领域卓有建树的曾永成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先后在此执教,形成了严谨治学、精心育人的优良传统。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事业心强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12人,副教授23人,博士42人,双师型教师22人。教育部特聘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曹顺庆教授为学院名誉院长。
学院致力于培养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中国声音的传播者,紧密结合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需要、四川发展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胜任成都历史文化传承,满足成都现代化、国际化追求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设有汉语言文学、广播电视学、汉语国际教育和网络与新媒体四个本科专业,以及新闻与传播、中国语言文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在四个本科专业中,汉语言文学根基深厚,学风严谨,培养的优秀、杰出校友众多,入选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创办于1994年,其建设始终与成都新闻传播和文化事业紧密结合,在服务四川、成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方面独树一帜,是学校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一流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际化程度高,背靠成都,资源丰厚,是成都市重点建设专业,校级一流专业;网络与新媒体专业2017年招收第一届学生,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专业排名”中为B+,进入全国前25%,新增为校级一流专业。在两个硕士学位授权点中,新闻与传播为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开始招生,培养具备国际化视野与新媒体传播理念,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知识、各类媒体内容生产与传播技能,熟悉城市文化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中国语言文学为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2021年获批,以“宽口径、厚基础”为原则,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和广博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学院秉承“以德立人,以文化人,以术强人”的院训,培育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如“联合国和平荣誉勋章”获得者、团中央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等。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团队先后获得教育部关工委“我和我的祖国”最佳微视频奖、中国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省“互联网+”大赛铜奖、省“挑战杯”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项百余项。
近年, 学院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项,国家社科文库入库成果1项;立项省部级科研、教改项目30余项,获得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国学经典导论》被列为省级一流课程;获得成都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4项,包括一等奖1项。学院建有“一带一路”与巴蜀文化数字化工程实验室(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省级科普基地“中华文化与城市传承”基地、省级高校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院“天府文化学院”,与成都市委宣传部共建“天府文化研究院”、“新闻学院”,以及成都大学“文明互鉴与‘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等平台,在生态文艺学、巴蜀文学与地域文化研究、汉语言文字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媒介研究、地方媒体发展与社会治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研究实力和鲜明特色。先后主办或承办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汉学研究与汉语教学国际论坛、天府文化与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论坛、2018年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年会、2019年中国广播电视学年会、2021年国际认知传播学会年会等学术会议、2022年“文明互鉴与文学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四川省比较文学学会第十三届年会。
学院着力开阔师生的国际视野,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开展英国斯特灵大学合作办学项目联合培养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参与新西兰怀卡托理工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与韩国岭南大学合作开展本硕连读项目,与泰国那黎宣大学开展汉语言文学专业“2+2”合作办学项目等。30余名教师出境任教、留学、培训、做访问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成批组织学生赴泰国清迈省各级学校实习,招收有英国、白俄罗斯等国留学生。
在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下,学院荣获四川省教育工委“ 四川省高校优秀服务型党组织”,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政府“成都市模范集体”,成都市总工会“成都市先进职工小家”,成都市教育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表彰。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