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
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创建于1980年,是最早与德国高校合作共建,也是学校重点建设和发展的学院之一。学院坚持学校“地方性、应用型、国际化”的办学定位,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以及“专业、就业、产业”三业一体化融合发展理念,致力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工程素质、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等,为社会发展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学院已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方面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一、学科、专业概况
学院拥有硕士和学士二级学位授予权。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以及“材料与化工”专业硕士学位两个授权点,已形成了区域优势明显、目标明确的材料保护与安全、材料化工与环保、新能源材料与技术三个特色方向。现有化学工程系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分别设立“化学工程与工艺”和“能源化学工程”2个本科专业,以及“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新能源材料与器件”(2022年获批)3个本科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和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并率先在全校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能源化学工程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均为安徽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与德国企业以及区域重点企业开展深度双元制本科合作办学和研究生培养,与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合作创办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电池技术方向)“大众班”,也是我校“大众学院”重点打造的本科专业之一。
二、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学历和学缘结构合理、综合素质全面、勇于创新的教师队伍。现有专任教师75人,其中正高职称23人,副高职称27人,硕士生导师43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69%,形成了高学历教师比例大、具有海外经历的青年教师比重大的格局特点。现有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1人,安徽省和合肥市各类人才9人,分别荣获安徽省“百人计划”、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省级教学名师、安徽省优秀教师、安徽省省级教坛新秀、安徽省杰出青年、安徽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安徽省以及合肥市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合肥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其中中国非金属矿专家委员会专家和中国无机盐工业技术创新先进个人1人。
三、教研、科研概况
学院拥有完备的教学设施以及功能齐备的科研实验室。现有安徽省绿色涂料高性能助剂工程研究中心,建有特色鲜明的先进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膜材料与膜过程2个校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化工工程师之家、工程实训中心和创新创业实验室。近年来承担科研项目12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4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安徽省特支计划项目3项,安徽省杰出青年基金2项,安徽省科技厅重点研发计划7项,国家留学基金项目2项;在Angew.Chem. Int. Ed.、Adv. Sci.等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50余项,出版专著、教材等9部;获得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奖项10项,中国非金属矿工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行业奖5项。现有安徽省高校优秀科研创新重点学科团队和省级教学团队各1个,2个省级名师工作室以及1个校级“双带头人”工作室,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7项,建有《物理化学》省级精品课程。学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英国剑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等知名学府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同时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具有良好的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人才培养
学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区域产业发展急需,以培养一流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为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相关支柱产业和行业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安徽省教育事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859人,硕士生263人。学院注重依托专业学科竞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拼搏意识等,近年来获批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100余项,获得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铜奖在内的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奖项24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一等奖等奖项30余项,在安徽省高校中居于前列。学院积极拓展毕业生就业机会和升学深造渠道,本科生年均综合就业率超过96%,考取硕士研究生比例年均超过20%,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
四十余载砥砺前行,能源材料与化工学院已形成了务实、拼搏、创新的团队精神,在专业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今后,学院将始终坚守初心,坚持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道路,聚焦中德教育合作和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踔厉奋发,为教育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