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源起于1997年成立的计算机中心,2000年成立计算机科学系,2016年成立计算机与信息学院,2018年教育部挂牌成立人工智能学院。2018年开始招收现代教育技术专业教育硕士研究生。2022年获批成立学校首批人工智能现代产业学院。学院设有党政办公室、团委(学生工作办公室)、教务办公室、科研(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办公室、计算机实验实训中心、大学计算机教学部、两个教学系(计算机工程系、智能科学系)。
学院长期重视学科专业建设,建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两个一级学科,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为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建设学科,同时入选“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理工科学科专业强化行动”重点支持学科专业进行建设,软件工程学科为校极重点学科。开设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等4个本科专业,其中软件工程专业为省级一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同时入选计算机类专业省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计划。建有《Java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概论》《数据库系统概论》《计算机组成原理》《基于应用型的程序设计课程群》《JavaEE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等省级一流课程7门。
学院高度重视教学科研平台的建设,现建有贵州省高等学校复杂系统与智能优化重点实验室,贵州省地方民族文化数字化研究工程中心,贵州省民族文化教育数字化资源开发产学研基地,黔南州人工智能与教育大数据重点实验室,黔南应用软件开发与实训产学研基地等教学科研平台10余个。
学院长期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培高层次人才。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专业技术教师54人,教授14人(含三级教授4人),副教授21人,高级实验师2人,博士(含在读博士)10人,校内硕士生导师18人,兼任贵州大学、武汉科技大学、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等高校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9人。现有贵州省千层次创新型人才3名,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科技拔尖人才1人,入选2022年全球Top 2%年度影响力顶尖科学家榜单1人。建有贵州省民族文化数字化科研创新团队,贵州省网络技术课程群教学团队等省级一流师资团队2个。团队教师现已指导来自贵州大学、马来西亚玛拉工艺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英国沃夫汉普顿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及我院硕博研究生100余名。
近5年来,学院教师团队围绕智慧工农业、智慧教育、民族文化数字化等领域,瞄准先进计算、计算机视觉、智能系统、民族文化数字化、大数据技术等方向,协同攻关、积极交流。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发表SCI、EI、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制定地方、行业标准等5项,获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30余项,同时承担了大量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项目;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其中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三等奖2项。先后联合组织召开了2018年全国数理逻辑年会,2019年全国逻辑与计算会议,2022年第五届难解问题的表示、算法与应用研讨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merging Electronic & Automation Technology(ICEEAT2022)等多个重要学术会议,为开拓师生科研视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全面坚持党的教育方针,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校企合作,创新办学特色,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挂牌成立华为ICT学院、红帽学院。与新华三、奇安信、贵州神玥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广东泰迪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贵州智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共建产教融合实习实践基地。
学院长期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实施CDIO工程教学模式,按工程教育国际标准推行产出导向课程教学改革,建立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机制,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计算机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奇安信基金会资助设立有“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奇安信奖扶助学基金”。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教学的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实现1+1>2育人目标。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达239人次,其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00余人次。毕业生获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华为认证等行业认证比例达98.5%。教育硕士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生培养鲜有成效,获全国教育硕士教学技能大赛三等奖2人次,获全国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人次,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0余篇),近两年教育硕士毕业研究生考取东北师大,西南大学,华中师大,云南师范大学等高校博士研究生4人。近年以来学院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40余人。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