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信息工程学院
医学信息工程学院成立于2006年6月,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学院在办学规模、层次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现有在校生1629人,其中研究生28人,本科专业5个:医学影像技术(理学)、生物医学工程(工学)、物联网工程(工学)、生物信息学(工学)、智能医学工程(工学);硕士点2个:医学影像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省一流专业1个:医学影像技术;省级高水平本科教学立项建设团队1个:医工融合本科教学团队。明确以学校办学目标为依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学校医学优势,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医理工交叉”为特色的新医科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学院现有教职工61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人;专任教师46人,博士20人,博士比46%;硕士生导师14人。省青年井冈学者1人,省双千计划人才3人,市“苏区之光”人才计划1人。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人次、二等奖2人次,第二届全国医学影像专业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本科组一等奖1人,首届赣南医学院“教学名师”2人、“教学标兵”1人、“教学能手”2人,获“十佳青年教师”9人次,获“韩济生院士教育教学奖”10余人次。
学院以“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为引领,以国家发展战略和医疗行业需求为导向,凝练出生物材料与组织工程、微纳医学、生物信息学、智能医学工程等4个医工交叉的学科方向,对接国家和省内高等教育的新工科、新医科创新发展战略要求,尤其是智能医学工程是江西省“一号工程”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打造省内领先、独具特色和优势的学科。生物医学工程学科4个方向已经形成科研创新团队,目前在研省级课题以上约40余项,国基13项,获江西省自然科学奖1项。市级工程技术中心4个,分别为纳米医学、生物信息、生物材料和生物传感器,省级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1个。
学院实施项目驱动教学、科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是依托医工融合教学示范中心,面向临床需求、面向企业应用场景、面向学科竞赛,引入现实案例,开发实践项目。二是组建教师、学生竞赛团队,构建以“项目”为核心的“开放实验室-科技社团-科创竞赛”第二课堂体系。组织学生参加江西省电子设计竞赛、江西省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医学影像技术技能大赛、大学生挑战杯、互联网+创新创业、本科生科技创新等各项比赛。学院每年培训500余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全国电子设计竞赛、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医学影像技术实践技能大赛等高水平竞赛,每年获奖达100余人次,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学院重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和校医合作。已与憶源科技和数创智联共建“智能医学产业学院”,探索实行学科专业对接产业的应用型人才培育机制,努力推进产学研用融合。通过校企共建专业、课程,共同指导实习实训及创新创业活动,形成有效的协同育人模式。与深圳讯方达成“教育部协同育人合作协议”;与九州通医药集团、深圳迈瑞、天越集团、南京普爱、南京松勤网络等多家知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关系;与深圳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四川大学等,与赣医一附院、广州中山肿瘤医院、浙大一附院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多家知名三甲医院建立了实习基地;为培养新医科应用型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平台和环境,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工程能力和就业能力。
学院已建立学生就业指导体系,从“社会需求-学院-班级-个人”根据不同的特点制订不同的就业方案。在良好的学风熏陶下,在良好学风带动下,我院2020年26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18.2%;2021年21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18.3%;2022年31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14.4%;2023年57人成功考取硕士研究生,升学率为14.6%,多人考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南大学等985高校。培养的学生以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而广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大多成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历年来学院各本科专业,在全校学生就业率、收入等方面均名列前茅,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5%以上。物联网工程仅毕业1届学生就业率约81%,而医学影像技术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麦可思公司调查的近三年平均就业率高达95%。医学影像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中山肿瘤医院、武汉同济医院、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大二附院等三甲医院。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主要就业于西门子、飞利浦、深圳迈瑞、南京普爱等大型医疗器械公司。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