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 长春

运动人体科学学院

新时代高等院校的使命和功能在不断发展和拓宽,处于学校工作中“龙头”地位的学科建设工作,更显得重要。学科建设主要是指高等学校围绕学科方向的选择与确立,师资队伍建设,基地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与交流,人文环境建设等而展开的各项工作。学科建设就是要遵循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结合本学校的实际,使学校的学科结构和布局更加合理。吉林体育学院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对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在梯队建设、学科方向、人才培养、条件建设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建设,形成了学科优势和特色。

一、梯队建设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具有教学和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44名教师中有教授9人(20.5%)、副教授9人(含高级实验师1人) (20.5%)、讲师13人(29.5%);有在读博士4人、硕士31,硕士学位以上教师占全体教师的79.5%。有全国高等学校实验室先进工作者1人、国家体育总局学术骨干1人、国家体育总局学科带头人1人、全国优秀体育教师2人、省优秀教师2人、省师德标兵1人、长春市劳动模范3人、长春市师德标兵1人、省体育科研先进个人5人。学科教师分别来自体育院校、医学院校、中医学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大学等高等学府,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学科覆盖面宽、学缘广,曾多次承担国家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奥运攻关课题、省教育厅和省科委的课题研究工作。

学科带头人崔越莉,教授、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美国普莱斯大学在读博士, 在教学第一线工作19年,院学术骨干、省体育科研先进个人,世界华人运动生理学与体适能学者学会会员、省高等教育学会高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受聘辽师大和东北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健美裁判经常受聘为国家健美比赛裁判、为全省健身教练讲课,被省体育局聘为省体育干部培训主讲教授。近年来,独立完成科研论文14篇,多次参加奥科会、亚科会等国际级会议,5篇论文被体育学核心期刊录用;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奥运攻关课题1项,获批科研经费26万元;作为第一负责人主持省级科研课题4项,作为第三负责人,完成国家社科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组长完成国家十五规划课题1项,年均支配科研经费26万元;主编和参编著作6部;曾获院教学类别评比一类课、获一等奖;2005年,作为运动生理学课程带头人牵头使运动生理学课程通过了省优秀课程评审;2003年荣获“长春市师德标兵”,2004年全省优秀教师;2006年获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

学术带头人刘忆冰,教授、全国高校运动医学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省体育科研先进个人,经常奔赴全国各地为高级教练员、运动员和各级体育教师讲学,被省体育局聘为省体育干部培训主讲教授。近年来,共发表论文22篇,编著教材及参考资料11部,国家体育总局课题1项、省级科研立项2项、院级课题2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多次获教学评比一等奖,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并多次做学院优秀教学观摩课,对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了创新与改革。经学院推荐,于2001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教师。

二、学科方向

(一)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2005年学院获准硕士学位授予权,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经严格审核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开点学科。经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批准设立三个主要研究方向,面向社会招生。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运动人体环境与运动技术分析、运动疲劳机理与消除疲劳的方法与手段研究,以及大众体育健身医务监督的研究。

(二)研究特色

1、运动人体环境与运动技术分析方向的研究特色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统一性不仅表现在人体自身各系统的结构与机能的统一,而且,人与自然环境、人与人、人与社会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依托而存在的,所以,全面研究人体的生理机能要纳入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因此,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落实学院“人文与科学融合”的教学改革思路,变运动解剖学为运动解剖学与环境,变运动生理学为运动生理学与环境,立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运动人体科学与环境”课程理论体系,在理论上重新编写运动人体环境与运动技术分析方向的教材体系,教学中向学生介绍运动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环境的热爱,培养环保意识,提升学生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大环境的认知,充分体现了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素质教育思想。

2、运动疲劳机理与消除疲劳的方法与手段研究方向

(1)率先进行优秀运动员的脑功能监测

率先运用了高级运动训练状态监控系统对冰雪等项目优秀运动员进行脑功能状态的跟踪监测。其特点是透过运动员脑电表面活动现象,提示运动员神经化学介质等脑深层次的变化特征和规律,了解运动员对运动强度的适应水平,为运动性疲劳的诊断及运动员的训练状态评定提供了脑神经科学依据。

(2)运动恢复新手段的探索性研究,为运动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与吉林大学合作进行的“静电技术对消除疲劳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利用静电场消除疲劳的新理论和方法。将中医学、中药学等祖国传统医学理论研究相结合作为运动恢复新手段,如:中华传统养生术促进恢复的探索性实验应用于长春市短道速滑运动员训练过程中,既有利于运动员的主动恢复,又避免了药物恢复手段带来的副作用;中药外用熏剂对疲劳消除及腰肌劳损的治疗,形成了运动员腰部养护及疲劳消除的独特方法。

3、大众体育健身医务监督的研究方向

(1)运用“体适能监测”手段,为“高知识人群”健身提供指导

本专业教师培训学生,对长春市“高知识人群”等群体进行体适能监测,建立个体的体适能档案,并有针对性地开据运动处方,为大众健身提供理论指导,为学生社会实践提供方向和空间。

(2)创建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新的健康教育理念,开设课程

创建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新的健康教育理念,面向专业运动员、体育大学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开设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理论课程,创编了《大学生健康教育》教材,创建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健康教育体系。

(三)学术地位

1、运动员脑功能监测与恢复新手段的研究成果触及学科国际前沿

优秀运动员脑功能监测成果为有效地控制运动训练提供了神经生理学的依据和实践指导。国内外知名专家认为有关脑内神经化学介质的研究属国际前沿领域;有关论文多次被奥科会和亚科会等国际学术会议录用。“静电技术对消除运动疲劳的研究”提出了国际比较先进的疲劳消除的新理论和方法,其研究成果被14届亚科会录用。中药熏腰方法治疗运动员腰肌劳损的研究已触及国际前沿领域,并获得了国家专利,且在“国际创新医学大会”等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多次获奖。

2、“体适能监测”在“全民健身”中运用的研究国内很有影响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培训的方式,既培养了体育指导者,又进行大众体适能的监测,并提供科学的运动处方。其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研模式及体适能监测与健身理论指导相结合的实践方法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3、“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理念国内超前

通过对地域国民体制的研究,在国内率先提出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理念,探索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新的健身方法,其研究论文被亚科会和国家体育学核心期刊录用。

(四)作用意义

1、通过对运动训练强度的医学监控与评价,恢复新手段的探索,以及对选材标准的确定和运动员神经类型的评价等研究,为科学地指导运动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使吉林省滑雪队和长春市短道速滑队取得了多项全国冠军和亚洲冠军。

2、通过对全民体质监测及全民健身理论机制的探讨,采取多种方式对体育师资和健身指导员进行理论培训,为科学合理的健身活动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3、创建了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理论研究体系,对学校体育健康课程“新课标”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4、锻炼与养护相结合的健康教育理论,使大众体育和学校体育更加理性化、科学化和品位化,对于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学科建设特点与成效

(一)学科主要特点

1、实验条件好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运动解剖实验室人体标本齐全,是国内同类院校公认领先的实验室,被全国高等学校评估为全国达标实验室。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科研仪器先进,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实验设备价值昂贵,运动医学实验室应有尽有。

2、科研有特色

有关运动员脑神经研究已触及到国内前沿领域,研究成果多次被奥科会、亚科会和国际学术会议录用;静电恢复和中草药保健等论文,多次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人文与科学融合的运动处方,为全民健身服务;搭建学科交叉跨国际平台,促进学院办学“国际化”;科研成果用于指导省和国家队,训练效果良好。

3、师资结构合理、年轻化、学缘广、师德高、能力强、发展趋势好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共有教师44人,平均年龄36岁,教授平均年龄46岁。分别毕业于体育院校、医学院校、中医学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和综合类大学。可以说,是由一批师德高尚、事业心强、科研意识和教学能力强、年轻化、资质较高的专业人才组成。其中,崔越莉、刘忆冰、于立强、杨明和马东晓教授分别为院级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分别荣获吉林省高校体育科研先进个人称号,并多次被聘吉林省教练员培训工作主讲教师和客座教授。崔越莉同志获2006年省师德先进个人、2004年“全省优秀教师”和2003年“长春市师德标兵”荣誉称号。国家级实验员,范业军独立制作高水平的解剖标本,多次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刘忆冰教授研究的《解剖与环境》不但教学效果好,而且国内很有影响。杨明研究员是国家体育总局学术骨干,他研究的人本位训练监控,得到国家队的好评,现受聘担任国家田径队科研教练,为世界中长跑冠军邢慧娜等提供科学训练依据。马东晓、陶胜国、刘志二、马国东和何琳分别多次荣获院优秀教师称号;近三年来荣获各级各类奖励107项。30名35岁以下青年教师中,有硕士18人,占青年教师的60%;有副教授4人,占青年教师的13.3%。他们不仅是学院的中坚力量,而且在省内有一定的知名度。

(二)课程建设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教学服务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和附属中专学生,并外延到中小学教师培训班,国家、省、市教练员和运动员培训班及省、市体育干部培训班,开设《运动解剖学与环境》、《运动生理学与环境》、《运动医学与社会》、《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物力学》等15门课程,实现了教学、科研、服务“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实现了办学的多层次和多方位的突破。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一直遵循学院的“打造精品课程,树立品牌意识”的理念,目前,已有3门省级优秀课、2门院级精品课程、1个院重点学科。《运动解剖学与环境》以国家课程教学大纲为基础,结合推进素质教育,以刘忆冰为代表的教师队伍,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使原本枯燥无趣的解剖学内容,变得十分生动、趣味盎然的基础理论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强,效果很好。该学科具备全国一流的人体解剖标本,也是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瓶装标本教学法和动作分析教学在国内影响较大,被全国高等学校评估为全国达标实验室。以学科带头人崔越莉教授为组长的《运动生理学与环境》课程组依照国家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教学改革计划,在教学思想理念、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标准等方面实施教学改革,教学定位明确,内容更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树立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理念,在教中改、在教中学、在教中研。注重启发式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如:督促学生开动脑筋,运用所学理论指导运动实践并形成论文;组织学生实施社会健身指导;开展第二课堂,开设按摩室,给学生提供亲手为需要按摩和理疗的师生进行治疗的实践操作机会等。在2002年院级课程类别评比中带头人崔越莉教授获教学一类课称号,刘志二副教授获青年教师比赛一等奖,马东晓教授获教学比赛一等奖。2006年《运动医学与社会》在运动医学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努力之下,成为本学科又一门省级优秀课程。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获省级优秀课程情况

序号 课程名称 级别 日期
1 运动解剖学与环境 省级 1999
2 运动生理学与环境 省级 2005
3 运动医学与社会 省级 2006
4 运动解剖学与环境 院级 2004
运动生理学与环境 院级 2004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与选用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实现人才培养任务的重要保证,是学科教学、科研水平及科研成果的重要反映。

1、严格规范,择优使用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在院教材建设委员会的宏观指导与院教务处教材科的直接监控下,在院有关“教材使用和征订办法”和“教材建设委员会工作条例”等管理制度的约束下,按着学院关于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从教材内容质量、编辑质量和印刷质量等方面,做到严格规范地择优选择和使用全国统编的获奖教材。

2、突出特色自主创编新教材

伴随一批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类课程的相继开设,学科教师自主创新,创编了一批具有学院“人文与科学”相融合课程改革特色的系列教材,并在院教材评比中获奖。

四、科学研究与国际交流合作

近年来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师作为主要负责人承担并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完成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项,奥运攻关项目3项,出版著作和教材25部,获国家体育总局奖励3人次。发表论文291篇,获各类论文奖56项,获各类科研奖27项。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教师曾赴雅典、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日本、曼谷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参加学术交流,并与日本筑波大学等国外高校及港、澳、台等地签订了合作协议,进行互访交流。崔越莉教授曾赴澳大利亚、雅典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工参加学术会议,进行学术研讨;马东晓教授曾赴日留学一年,从事体育与运动营养学的研究工作;刘忆冰教授曾赴俄罗斯留学一年;闫枫教授曾赴法国等欧洲9国进行学术交流;日本筑波大学著名教授铃木正成来院与学科组教师联合研究肥胖症的饮食与营养等问题,台湾运动生理暨体能学会理事长台湾国立体育学院运动教练研究所所长林正常教授对学科有关脑信息熵的研究课题感兴趣,并友好地为学科赠书。

五、人才培养

(一)人才培养目标明确,创建了实习基地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的教学服务面向研究生、本科生和附属中专学生。近年来,学科教授在学院与辽宁师范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等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过程中做硕士生导师。学科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基本目标。使学生在学习运动人体科学和基本医学知识基础上,系统掌握体育保健与康复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并能胜任运动科学健身和康复教学与治疗工作、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学生提供和创建了健身中心、临床医院、社会福利机构和实验室等实践和实习基地。

长期以来,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为学生能够较早地参与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吸收有兴趣、有能力的同学参加到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中,鼓励学生大胆实验,在此基础上设计完成毕业论文。另外,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内容和比例,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和技能,主动探究,独立设计实验方案,如自己设计健身运动处方、训练方案和恢复办法等,使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不断提升。

(二)为德才兼备的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

由于在教学中注重学生教学技能的培训,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了很强的适应性。毕业生面向全国各级运动队和体育俱乐部、体育运动学校、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科研机构、体育康复医疗机构、保健康复中心、健身中心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及科学训练指导和全民健身指导工作。毕业生在省内各种形式的理论教学基本功大赛中名列前茅。如1999届毕业生徐兰英在吉林大学教学比赛上获一等奖。2001届毕业生郑宇航在校学习期间撰写并出版的《3DSMAXNURBS曲面建模使用详解及创作实例》一书,受到同行及使用者的好评;2003届学生孟繁骏和于鹏撰写的论文分别被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科报会和九运会科报会录用;2002级学生赵靖宇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三等奖;次年,2004级学生李恒和赵文博两名同学又一次获三等奖,这均是当届全国体育院系的唯一获奖者。特别是参与教师科研工作的优秀毕业生基本都得到考研、考博继续深造的机会,为国家和省体育两个计划的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为国际知名、国内著名的竞技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在国家和省优秀教练员和运动员培养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运动人体学科教学和科研对象:冰雪项目陈露、叶乔波、李佳军、王春露、杨阳、李成江等德才兼备的世界冠军运动员和辛庆山、李明珠等世界水平教练员,以及后起之秀张成烨、侯玉霞、郭伟、原野等,为我国冬季运动项目在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田径项目包括亚运会女子七项全能冠军董玉萍(现任省田自球中心副主任)、400M栏冠军孟岩、1500M孙秋红、马拉松的魏亚楠和张淑晶、1500M的侯海涛和5000M的冯占东等,为我省和我国冰雪与田径项目的崛起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等等。

六、条件建设

(一)实验中心建设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包含运动解剖实验室、运动保健实验室、运动测量实验室、运动生理实验室,运动生化实验室、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室和标本陈列室。其中“运动解剖实验室”已通过国家达标实验室验收,在同类实验室中处于领先地位。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实验中心的实验室面积3662.9平方米,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57台件,总价值3828万元人民币;承担5个专业15门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运动人体科学实验中心共四层楼,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为4.5万人学时/年。形成了开放型的教学实验平台,为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及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操作能力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了进一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满足教学的要求,我院进一步加大经费投入,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已经达4379元。

名师研究室建设独具特色。杨明博士、于立强博士的研究室,突出建设冰雪项目和轮滑项目运动员的高、精、尖的人体机能测试实验,为省、东北地区的特色项目竞技成绩的不断提升提供服务,为国家冬季项目的不断发展做贡献。

(二)图书资料情况

运动人体科学学科有专用图书馆及与学院共用的图书馆两处,现有运动人体科学学科中外文藏书5.32万册共540种,院图书馆采用“NM2003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引进CNKI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论文库和超星电子图书等多种数据库。可利用网络检索电子图书10万册,电子期刊6000余种。图书馆占地面积10844.25平方米,设有4个电子阅览室,面积1082.34平方米, 阅览座位275个。

总之,吉林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学科起点高,梯队建设结构合理,学科方向明确,科学研究成效显著,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有绩效,实验室、图书馆等条件建设优越,学科发展势头好。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