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22年6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机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依托单位,其职能是在院党委统一领导下,统筹做好思政课教学科研和教师队伍的管理、培养、培训。
马克思主义学院现有在编人员14人,其中,教师科研岗12人,含教授2人、副教授2人、讲师8人,管理岗2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下设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和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是对外交学院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系列理论成果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引导我校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两个教研室承担的思政课程涵盖全院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2007年,依托基础教学部原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建立起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硕士点。目前共有硕士生导师4名,其中教授2名,副教授2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领域的高层次专门人才,要求其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方面具有系统而扎实的专门知识,并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较强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成为能独立进行高校教学、科研和党政管理以及涉外党际交流交往的高级专业人才。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教学质量,培养出一批批高质量的毕业生。
2012年3月,依托基础教学部原马列主义理论教研室,“外交学院政党外交研究中心”经学院批准成立。研究中心以科社专业硕士点为重要支撑,整合学院相关部门科研力量,聘请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央编译局、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研究员),力图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余科杰教授任中心主任。中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政党外交的研究:围绕“什么是政党外交”“怎样进行政党外交”的问题展开,加强政党外交理论研究,力图构建当代中国政党外交理论;研究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末的政党外交实践,研究梳理这一时期政党外交历史脉络、基本特征、地位作用等,特别是要重点研究新时期以来的政党外交实践,着力研究新时期政党外交在国家总体外交和推进党的事业进程中的地位作用;加强对中国同世界各主要地区(如日本、非洲、拉美、俄罗斯等)的政党外交的研究,加强中共同世界各主要类型的政党、政党集团交往交流研究;加强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政党外交和主要类型政党之间的交流交往研究;加强基础性、延展性课题的研究。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