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理学院
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院发轫于北京钢铁学院建校伊始的基础部。1996年原数力系、物理系、化 学系合并成立应用科学学院; 2010 年经过系所调整,成立数理学院,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数理学院有教职工167人,其中教师140人(含教授38人、副教授52人高级讲师5人)。聘请陈难先院土和郑厚植院士为学院顾问,聘请26位专家担任北京科技大学数理学科战略咨询委员会专家。师资队伍中,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 程“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名全国五- -劳动奖章获得者1名全球ESI高被引科学家1名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获得者3名、国家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名、北京市教学名师5名、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名、北京市科技新星1名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名。
学院现有应用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物理系、应用物理系、应用力学系共5个系,应用物理研究所、应用数学研究所共2个研究所,现代物理技术研究中心、绿色创新中心、实验中心共3个 中心;拥有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 位授权点;数学及统计学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1个非全日制电子信息(软件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
学院研究方向涵盖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原子与分子物理、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固体力学等数理学科相关的主要领域,初步建成了以环境气氛球差校正透射电镜、 200kV场发射能量过滤型透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枪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振动样品磁强计、高性能计算机集群为代表的物质分析计算平台,设备总价值5000余万元。1997年成立科技部材料模拟设计实验室; 2004年国家工科物理教学基地挂牌; 2005 年获批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 中心; 2012 年获批北京市弱磁检测及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16年获批磁光电复合材料与界 面科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并立项培育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学院每年承担全校200多门次课程的本科和研究生教学任务,全体教师兢兢业业,躬身于“三 尺讲台”,教书育人,3名青年教师连续获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奖, 1名教师获首届全国 大学物理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 8名获得北京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奖. 数理学院 不断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取得了许多标志性教学成果。1997年承担教育部重点教改项目《“大材 料”试点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2001年获得国家级教学改革 成果-等奖2007年创建北京科技大学理科试验班,荣获2013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为创新高端人才培养模式、引领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再上新台阶,做出的又-次鲜活而有价值的 尝试; 2013 年与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合作,创建“黄昆英才班”,2019年联合中芯国际集团开 展“大学-研究所-企业”产学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4年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 院联合实施“闵嗣鹤数学精英计划”,探索出以“科教融合,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院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教学成果,其中“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实践探索”和“《计算方法》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获得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高等数学》(留学生)获得2016年教育部来华留学全英文授课品牌课程;《线性代数》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鉴于在教育教学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学院数学教研工作室2019年被授予“北京市工人先锋号”2020年 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并荣获2019年“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
雄厚的科研实力是高水平学院的重要标志。学院近五年来承担了百余项来自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教育部、北京市等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经费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增长; 学院教师在数理及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系列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 ,在包括Science、Nature系 列刊物、Phys. Rev. Lett.系列、SIAM系列、Trans. Amer. Math. Soc.、Anal & PDE、Compositio Mathematica等刊物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年均约150篇。近3三年,数学、物理学科连续入选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400强, 2020年数学学科QS排名位列全球第251-300名,内地高校17位,物理学科QS排名位列全球第351-400位,内地高校20位。物理学科Nature指数排名位列国内高校 第29名.根据美国汤森路透公司ESI检索数据,物理学科2016年11月进入该学科领域的全球前 1%。学院教师还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在内的20余项国家、 省部级科技奖项。1994年,陈难先教授开展的“莫比鸟斯反演定理”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1年,郑连存教授开展的“幂律流体非常规边界层传递行为研究”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2013年,王荣明教授合作完成的“过渡金属及其化合物纳米材料的可控合成、微结构及相关特性” 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6 年,王荣明、陈娣、宋玉军教授等完成的“磁、光功能材料的界面设计、调控和构效关系研究”获中国材料研究学会科学技术奖-等奖。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和首要职能。学院目前在册学生1471人,其中本科生1048人,硕士295人,博士128人。在学院这个开放、自由、清朗、积极向上的时空里,学生们身心和思想激越旺盛,学习生活异彩纷呈。在“教学名师”的课堂上和教授指导的实验室里,学生们得到系统性地教育和科研训练,获得完备高阶的知识体系和基本的科研素养;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种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大课堂中,“数学物理学长讲师团”走上讲台;“走进社区,关爱弱势群体”,传递青年学生的悲悯心怀和施援之举;去农村“红 色1+1党支部共建”,与国情近距离;在大学生活的最后一个夜晚,“忆青春梦,留数理情”,毕业生纵情高歌劲舞一-种种印记, 都是青年学子认识自己、充实自我、心智成熟的成长经历。他们让自己变得会思考、有行动力,变得成熟、理性,佼佼者更不鲜见: 10 名学生(包括2名留学生)获得在 校学生最高荣誉一一校长奖章。
学院与美国加州大学、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法国图尔大学、英国邓迪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爱尔兰都柏林大学、日本东北大学等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制定2+2、3+1+X、访学研修、攻读硕 士等多种合作培养模式,为本科生、研究生出国深造和合作研究提供了宽阔、优质的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