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海淀区

不区分院系所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城安所),原名北京市劳动保护科学研究所,1955年底批准成立,原隶属于国家劳动部,是我国第一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从事安全、环境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的综合性科研机构,也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72年划归北京市管理,作为一所市属公益型科研事业单位,现隶属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北科院)。2021年,经过事业单位改革,现正式更名为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城市安全与环境科学研究所。

在北科院的正确领导下,现今城安所已发展成为一所集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技术服务及教育为一体的公益二类研究所,拥有国家劳动保护用品质量检测检验中心(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城市噪声与振动控制工程技术中心2个国家级中心、城市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危险源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职业安全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环境噪声与振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2个北科院重点实验室及风险管理与可持续性国际联合实验室;拥有科研仪器设备3355套(台),原值23099.52万元;获得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CNAS)、国家资质认定计量认证证书(CMA)、国内首家美国工业卫生协会认证的工业卫生实验室、安全评价机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北京市应急局事故认定、有限空间特种作业培训和考试等资质。

2015年至今(2023年),城安所共获得科研课题73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6项,国家自然基金17项,北京市自然基金、社科基金26项,北京市科委及外省科技计划18项。获科技奖54项,其中: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3项,军队科学技术奖1项,一级学会协会科学技术奖共37项。其他省部级科技奖3项;制修订国家标准47项,国际标准3项,行业地方团体标准合计136项;授权专利292项,其中:发明专利126项(国际发明专利2项);软著65项,发表论文87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44篇,中文核心期刊229篇;著作74部;产出智库成果7件。2021年、2022年连续获得北京市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期奖励集体记大功。

城安所现有职工243人,其中博士59人、硕士13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人员31人,副高级职称人员9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北京市战略科学家称号1人,北京高创拔尖人才1人,北京市百千万人才工程称号1人,北京市科技新星6人、北京市科技新星交叉课题1人,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青年拔尖个人2人、优秀青年工程师4人、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经费资助17人、北京市应急管理领域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获国家博士后基金资助2人、北京市博士后国际交流派出项目资助1人、北京市博士后基金资助16人;4人获国家留学基金委公费资助,分别赴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美国肯塔基大学访学,赴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丹麦技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经过事业单位改革,城安所形成了具有特色的“5+1”六大板块,涉及城市安全、城市环境、职业健康、个体防护与检验检测、科普培训及成果转化领域。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城市安全与应急技术、城市运行安全与精细化管理、城市韧性与防灾减灾、应急装备研发;噪声与振动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与双碳技术、室内空气分析与检测;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控制、监测;个体防护技术与装备研发、个体防护产品检验检测、分析测试;科普培训、宣传推广、文化建设;以控股、参股形式搭建北京市劳保所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九州一轨环境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图声天地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北劳科安全科技有限公司4个城安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十四五”时期,经过改革的城安所将按照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入推进“创新立所、改革兴所、人才强所、开放办所”目标,以增强科技研发能力、引领创新发展为主线,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培育科技创新优势为抓手,以集聚高端人才、激发科研潜能为突破口,以深化改革开放、提升治理能力为根本动力,聚焦首都发展需求,布局实施优势领域重点任务,持续强化特色领域、前瞻布局研发方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积极参与区域协同创新和国际合作,主动融入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将城安所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安全和环境公益科研机构。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