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学院
历史沿革
生命科学学院是2004年开始筹建、2005年12月批准成立的一个教学科研单位,2009年本校职业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与资源环境系并入学院。
办学定位
学院以培养省内一流生物科学普教师资、食品类职教师资及基于地方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应用型人才为基本定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坚持“教学立院、科研强院、人才兴院”办学方针,逐步把生命科学学院建设成为师资队伍精干、教学质量一流、办学水平先进、学科发展均衡、学术氛围浓厚的教学研究型学院。
师资力量
该学院现有教职工69人,专任教师60人。其中教授9人(二级教授3人),副教授28人,博士后和博士51人(其中具有海外留学背景13人),硕士15人(2人在职攻读博士),现有硕士生导师44人。
学科专业
学院目前设有生物科学(含一本公费师范、一本师范)、生物工程(生物制药)、食品科学与工程(含职教师范)和食品质量与安全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科学(师范)专业为江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硕士研究生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的软硬件设施
学院实验室位于枫林校区生科楼、第一实验室二楼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现有生物芯片系统、电子鼻指纹分析系统、超高效液相色谱仪、制备液相色谱仪、中压制备色谱仪、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超低温冰箱、超速离心机、膜片钳放大器系统等仪器设备价值共计3500余万元。
学院专注人才培养
学院自建院以来,学院共培养了3700余名毕业生,为国家和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在校生规模1270人,其中本科生1170人、研究生100人。学生实行导师制和个性化培养相结合,学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近年来,学生获得国家级、省级等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1项,累计发表论文148篇,参加各类省级以上学科竞赛获奖上百项。在“华文杯”全国师范生教学能力大赛中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3项、三等奖16项;在“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铜奖1项,江西省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1项,“挑战杯”省级金奖。2023年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江西省及学校平均就业率,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普遍好评。
学院教学科研成果
学院拥有“国家淡水鱼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南昌)”“天然微生物药物研究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水产品加工及安全控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市微生物资源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南昌市生物活性物质与医药材料重点实验室”“南昌市淡水鱼渔业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项,承担省级科研项目91项;发表SCI论文156篇,获批发明专利23项,刘仁荣教授科技成果转化110万元,2023年姚丽华教授主持联合企业共建的江西湖口大豆科技小院获批国家级科技小院。
在教学方面,近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省级一级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在线开放性课程各一项,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8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14项,获批省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31项。2022年,龚妍春副教授团队的《微生物学》课程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龚妍春老师获江西省金牌教师荣誉称号;刘少芳博士获“第五届江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学院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在定点帮扶、科技成果推广、人才培训方面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学院共派出省、市科技特派员11人,5年完成科研成果转化及咨询服务共15项,获得经费近1000万元。
办学特色
学院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复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采取“党建引领、育人为本、双挂双导、教学相长”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施分类分流的个性化培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教师教育和应用型人才。
发展愿景
学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学院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应用、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复合教学模式开展教学。经过全院师生的不懈努力,必将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