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制药学院
生物与制药学院于2013年12月由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改革组建而来,是湖北省试点学院。学院立足区域生物医药支柱产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努力成为区域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攻关的人才和创新中心,在高质量人才培养、高水平团队建设、高层次科研成果等方面形成显著优势。
学院现有教职工99人,其中专任教师74人,教授22人,副教授23人。专任教师博士比例达到98.6%,博士生导师13人,硕士生导师98人(其中39人为校外导师),35.1%的老师具有国外学习经历,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学院拥有生物化工、有机化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化学等楚天学者岗位,从国外高校和科研机构聘请楚天学者23人,湖北省产业教授6人。
学院拥有制药工程、生物工程、生物科学、生态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生物工程2021年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生物工程、制药工程分别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生物医药类专业群进入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学院拥有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和2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省级一流课程10门,《药物的奥秘》、《舌尖上的微生物》建成有影响力的线上共享课程。获得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优胜奖1项,获得全国课程思政示范案例教学大赛一等奖1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5项,获得省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学生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中获奖人数达到70人次/年以上。近年来,学院毕业生供不应求,在行业内广受欢迎,大量毕业生很快成为生产管理岗位的核心骨干。考研录取率维持在50%以上,连续8年保持全校第一水平。
学院始终坚持学科建设的龙头地位,拥有生物学、生态学、化学3个学术学位硕士点,生物与医药 (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药学(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生物学为“十四五”博士点立项建设学科。获批建设“特色生物育种与生物制造”湖北省高等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群。借助国家引智平台和湖北省百人计划、楚天学者计划、湖北省产业教授等岗位开展多元化借智,实现了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之间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在生态修复、生物育种、中医药开发、生物制造、绿色制药等领域逐渐形成研究特色和区位优势。
学院着力打造高层次的科研平台,先后建成天然产物研究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三峡地区生态保护与治理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湖北省三峡特色植物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生物酵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以上研究平台;共建湖北省现代中成药物制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食品胶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湖北省土家族医药研究所、湖北省校企共建柑橘生物保鲜与防治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金银花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有机缓释肥校企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珍稀蕈菌研发中心、湖北省校企共建水果加工与产品质量控制技术研发中心;筹建三峡区域生物遗传发育与种质创新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先后获得资助国家级项目85项,省部级项目85项,横向项目近346项,累计到账科研经费4500余万元;获得省部级奖励42项;发明专利授权209项;主编、参编专著、教材46部;软著5项;发表“三高”论文400余篇。
学院始终坚持“四个面向”,大力优化“政校企地”和“产学研用”双引擎,致力于解决区域生物医药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与安琪酵母共建生物技术研究院,与人福药业共建绿色制药技术研究院,与神农架共建绿色发展研究院,与区域内生物医药龙头企业建立了资源共享、人才互通、联合创新的紧密合作关系,在酵母提取物产品开发、绿色制药新工艺、特色植物新品种、中医药种质资源、特色中药开发及生态屏障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有力支撑了区域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
学院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立德树人,2021年学院党委被评为“湖北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22年生物工程师生联合党支部获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3年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获批“湖北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4年研究生第二党支部获批第三批全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发展理念,实施“需求导向、立德树人、特色发展”,以乔迁新大楼为契机,全面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领使命上新楼,同心共圆“生药梦”,拥抱生物经济新时代,构建互融共生的校地企命运共同体,在生物经济新浪潮中彰显生药雄风,在深度产教融合中持续提升全体师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在匠心立德树人中孕育优秀杰出校友,打造生药最靓丽名片。为建设省内有影响力国内有知名度的产教融合特色鲜明的研究教学型一流学院而求索奋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