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院
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原大理学院附属医院简称“大附院”,地处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大理市。医院始建于1991年,1997年开诊,2003年与大理大学临床医学院合一管理,2008年加挂云南省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被云南省卫生健康委核定为三级甲等综性合医院,2016年更名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大附院管理的非独立法人单位云南省第二传染病医院(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凤仪院区)于2023年7月26日投入运营。大附院总占地162亩,总核定床位数1500张,实际开放床位2036张。其中,院本部占地130亩,建筑面积约16.86万平方米,业务用房面积约14.58万平方米,核定病床1200张,实际开放床位2000张,开设41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26个党群行政职能科室;省二传院(凤仪院区)占地32亩,建筑面积3.83万平方米,核定床位300张,目前开设感染科1个诊疗科室,开放床位36张。
医院立足大理,服务滇西及周边地区,承担着急危重症、疑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医疗救治任务,医疗服务半径辐射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怒江等滇西各州市,以及四川、西藏等省区的部分地区。医院发展愿景是建成“云南先进、滇西领先、特色鲜明的区域性高水平医疗服务中心、医学人才培养高地、医学科技创新高地”。
医院是目前云南省非省会城市中唯一一所直属省卫生健康委,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高校附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是国家级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全科医生临床培养基地,国家级胸痛中心、省级创伤中心、省级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州级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省级限制类技术培训基地。
医院设41个临床科室、8个医技科室、26个党群行政职能科室。截至2024年6月14日,院党委下设9个党总支、55个党支部、814名党员,其中,教工党员592名,研究生党员222人。全院职工共1881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人员328人(博士22人),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285人,中级职称678人,初级职称703人。现有云南省突出贡献专家、兴滇英才支持计划等省级各类人才11人。有硕士点2个,学术学位有18个二级学科研究领域、专业学位有21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在读研究生948人。有19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业基地,现有规培生288人。
医院有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病理科、急诊医学科、眼科、骨科、普外科、血液科、皮肤科、心内科、麻醉科)、9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神经外科、康复医学科、神经内科、普通外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麻醉科)6个在建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中心(血液疾病、皮肤免疫性疾病、骨关节疾病、心血管病、儿科疾病、感染性疾病)。有1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跨高原心血管疾病防治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厅重点实验室(分子病理重点实验室、生殖健康研究重点实验室、感染性疾病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创新团队(兴滇英才支持计划-云南省跨高原心血管疾病防治创新团队)、3个厅级创新团队、5个云南省导师团队建设项目。是大理大学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大理大学-牛津大学免疫研究中心、大理大学转化医学中心。有5个大理大学校级创新团队,2个大理大学校级研究所,4个校级重点学科,15个院级重点学科。
医院积极投身健康扶贫和乡村振兴。通过帮扶,2020年大理州云龙县关坪乡胜利村9个自然村的87户贫困户顺利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医院先后对口帮扶弥渡县人民医院、云龙县人民医院、漾濞县人民医院、剑川县人民医院、怒江州人民医院、楚雄州永仁县人民医院、巍山县人民医院、玉溪市通海县人民医院8家县级医院。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三年(2020至2022年底)医院先后派出130余名医护骨干驰援武汉、上海、瑞丽、怒江、祥云抗击疫情,积极参与疫苗接种及其保障工作,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
近三年来,医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7项,省部级项目立项40项,厅级项目立项164项,校级项目立项15项,院级项目66项,横向课题7项,总科研经费886万元。发表论文586篇,SCI 56篇,北大中文核心期刊34篇,出版专著及教材51本,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发明专利111项,软件著作3项。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云南省创新创业大赛优胜奖1项,全国高校教师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云南赛区特等奖1项。大理州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1项。云南省卫健委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4项,大理州级奖励17项。
近三年来,医院荣获云南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云南省卫生健康先进集体、“云南医改”公立医院优秀组织奖和新闻优秀单位、大理州民族团结创建活动先进集体”、“大理市“平安建设先进集体”“大理市护航党的二十大安保维稳工作先进集体”、云南省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