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成都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

1951年,学校创立伊始,为服务解放西藏、稳定云南边疆和推动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和发展,在校内建立“民族研究室”,专门从事对西南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研究。著名民族学家李安宅、吴泽霖、任乃强等均在此从事过教学科研工作,研究室开设的“民族问题研究班”培养了李绍明等新中国第一批高端民族研究人才,形成了良好的学术传统和厚重的学术积淀。

2002年,学校整合民族学科资源成立西南民族研究院。2003年,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联合申报民族学博士点,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于2004年开始招生;2009年,获准设立民族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年开始招收民族学专业本科生;2010年,获批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2003年,学校成立社会学系,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2013年,开始招收社会学专业本科生。2020年,为进一步聚焦“双一流”建设,组建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与西南民族研究院合署运行。2021年,新增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授权点;民族学获评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民族学概论”课程立项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本科课程,“社工整合实践”课程获批为省级一流课程;“新时代民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项目立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

2022年,民族学本科专业立项为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2022年,将学院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研究智库、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研究中心和《民族学刊》调整至新组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学院现有民族学、社会学两个一级学科。民族学一级学科点是目前四川省唯一涵盖民族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及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学科点,设有民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少数民族经济、中国少数民族史、中国少数民族艺术6个二级学科(目前,由学院建设的有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史两个二级学科)。自建立以来民族学学科共培养博士研究生400余人、硕士研究生1000余人。2021年,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点获教育部审批通过。社会学一级学科硕士点设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3个二级学科,其中社会学、人类学于2023年开始招生(民俗学2004年开始招生)。学院现设有民族学、社会学、社会工作等本科专业,在校全日制本、硕、博学生1150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59人,其中高级职称31人,拥有博士学位46人,18人次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民委领军人才、国家民委中青年英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有国家民委创新团队1个,四川省学术研究团队1个。学院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研发中心为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有社会学类综合实验室、近30个正式挂牌建设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以及15个田野调查基地。聚焦“双一流”建设,民族学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重大突破。民族学获评教育部新文科教学改革项目建设点、省级一流学科、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民族学概论”获评省级示范课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获评被评省级特色专业,“社工整合实践”立项省一流课程、省级创新创业教育示范课程。

学院有西南民族研究中心、大小凉山经济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南亚文化研究中心、国家生产力发展研究院、中国环喜马拉雅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岷江上游经济社会与文化研究中心、青藏高原经济社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藏羌彝走廊民族问题与社会治理协同创新中心8个省部级基地(平台)。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西南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领域进行创新研究,先后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0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900余篇,出版专著100余部,荣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聚焦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重大风险防范与国家安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开展应用研究,近五年,完成调研报告80余份,获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41项,其中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6项。

继往开来,学院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通过强党建、铸平台、凝特色、提优势,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积极推进学院转型升级、改革发展。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
评论:0
暂无更多评论
举报此人
  • 淫秽色情
  • 营销广告
  • 恶意谩骂攻击
  • 其他

热门学院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0 次浏览

资讯排名

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
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
40000-52125
全国免费咨询电话:08:00-24:00
简章对比
· 最多添加10条
选择类型
最多对比10条
开始对比 清空所有简章
同级推荐
热门简章
侵权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