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
四川大学法学院有悠久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至1906年四川总督锡良创办的四川法政学堂。1912年四川法政学堂发展成为四川法政学校,1914年更名为四川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7年成为公立四川大学的法政学院。1933年国立四川大学下设文学院、理学院和法学院,法学院包括法律系、政治系和经济系。1952年下半年院系调整,四川大学法律系并入新成立的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国家教委批准恢复筹建四川大学法律系,1984年四川大学法律系正式恢复,同年开始重招本科生。1998年底,国家教育部决定将四川联合大学更名为四川大学,四川大学法学院这一名称又重新恢复。2021年,四川大学决定成立律师学院,挂靠法学院。法学院现任院领导为院党委书记古立峰教授、院长左卫民教授、院党委副书记悦洋副教授、副院长刘昕杰教授、副院长谢维雁教授。
四川大学法学院拥有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社会科学基地和1个市级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是4个省法学会学科研究会秘书处所在地。2022年上海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学院保持全国第10位,稳居全国前5%。根据教学科研的需要,设有理论法学、宪法与行政法、刑法、民法、经济法、诉讼法、国际法7个教研室。本科专业为法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具有法学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和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法学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以及法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法学院现有教职员工97名,专任教师73名(含专职科研15人),教授24名,副高31名,具有博士学位人数70人。
四川大学法学院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基础与应用并重的办学传统,是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单位。学院拥有国家级一流课程7门,居全国法学类一流课程第6位;省级一流课程15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大学法学院已形成了诉讼法与法律实证研究、司法改革与检察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华法制文明等优势学科方向,宪法人权、行政法治、刑法解释、环境与救灾法制、自贸区法与“一带一路”涉外法律问题等特色学科方向,并已提前布局法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方向。四川大学法学院本科以培养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具有运用法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人才为目标。研究生阶段致力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底蕴、扎实专业基础、强烈创新意识、宽广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推动法治进程和建设法治中国所需要的高素质法治人才。
四川大学法学院恢复招生至今已培养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律师及各类毕业生八万余人。现已培养法学博士研究生400余名,硕士研究生3300余名,本科生5800余名,通过专修班和研修班形式,为地方法治部门培养了大量优秀实务人才。此外,还长期为司法机关的在职干部进行再教育培训,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素质的法治人才,有力支持了法治中国建设。
在科研方面,四川大学法学院近五年获国家级项目3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50余项。近五年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5项;获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发表CSSCI期刊论文200余篇,其中20篇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等权威刊物;主办的集刊《法律史评论》入选CSSCI来源集刊,获评AMI国内八种法学核心集刊之一。
四川大学法学院重视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先后与美国、欧洲、日本、俄罗斯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大学建立了长期的校际交流关系。每年有外国专家来院讲学、访问和接待外籍学生来院实习,并多次组织区域性学术会议和开展合作研究。曾先后派出多名教师到美国、德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国进行考察、访问、讲学和留学。法学院图书馆占地1168平方米,馆藏27751册,17365种。座位数344个,电脑35台,分区设置了中文图书、港台图书、外文图书、期刊现刊、过期期刊专架及阅览区,电子阅览区及教师阅览区,购买法学专业数据库4个:北大法宝数据库、法学大数据实证研究平台、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线模考系统(北大法意)、HeinOnline法律期刊全文数据库;法学院还建有模拟法庭、模拟仲裁庭、法学实验室、阳光报告厅等,为师生教学科研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展望未来,法学院将继承学风活跃、治学严谨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快一流法学院的建设步伐,持续加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为培养卓越的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建设法治中国贡献川大法学的力量。
(数据截至2023年9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