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
政法学院(原吉安师专政教系)始建于1985年,并于当年招生。学院现有法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3个本科专业,1个社会工作硕士点;拥有国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基地、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省社会工作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建有模拟法庭、社会工作实验室、行政管理实验室3个校内实践教学平台;1个专业图书资料室。
学院现有教职员工46人,专任教师33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博士15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生导师18人,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1人、省级金牌教师2人、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1人、江西省“新时代学生心中的好老师”1人 、江西省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讲师1人。近年来,教师获得国家级科研项目8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3项。获批省级教学改革项目30余项,获江西省教学成果奖6项。
学院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共1172人。学院历来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为目标,重视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为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社会学为校优势学科,建有省级一流课程1门、研究生优质课程1门、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门、校级精品课程9门。同济大学法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以及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对口支援学院人才培养,每年学院会派遣部分优秀的学生到两所高校就读。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全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全国青少年法律知识竞赛、全省大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中多次荣获国家与省级奖励,在研究生、公务员、法律职业资格证、社会工作师资格证等考试方面成绩优秀;历届毕业生中有20%左右考取研究生、15%左右考取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毕业当年有30%以上通过法律职业资格考试。
学院毕业生中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校友。如2007届法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高旭彬同学作为大学生村官的典型人物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山西电视台、山西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媒体广为宣传和报道。另外有许多杰出的校友活跃在各行各业,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
专业名称:法学
学制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优秀的道德品质、扎实的科学基础、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法学及相关专业的基本理论和从事法律实务等方面工作的基本技能。
核心课程: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法、法律职业伦理、经济法、商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始终坚持将理论思维训练、实践性教学和实践操作训练贯穿于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的始终,是同济大学对口援助联合培养专业,形成了红色文化特色、实践教学特色、以基层法律实务人才和反腐败法律人才为主的人才培养特色。
就业方向: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特别是立法、行政、监察、司法、检察等国家机关以及仲裁机构、公证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等从事法律工作。
专业名称:社会工作
学制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法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应具备“以人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扎实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功底与实践技能,能灵活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方法。
核心课程:社会学概论、社会工作概论、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保障学、社会政策概论、社会行政、社会研究方法、社会工作伦理、文化人类学、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具有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是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对口支援专业,拥有省一流课程,重视发掘井冈山红色资源并将其融入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以“校-政-社区-机构”协同育人为培养机制,以社会服务为导向开展实践教学和案例教学,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获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就业方向:能够在民政、教育、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会、共青团、妇联等部门,以及公司企业(养老、健康、教育等)、基层社区、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等工作。
专业名称: 行政管理
学制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通过本专业学习,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专业素养和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掌握必要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较为系统的现代行政管理基本理论和从事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基本技能。
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公共行政学、法学概论、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分析、行政组织学、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社会研究方法、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比较政治制度、电子政务等。
专业特色:本专业是同济大学对口援助联合培养专业,以“聚焦城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导向,围绕基础理论、应用领域和方法工具三大模块展开人才培养,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协调发展。
就业方向:能在党政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城乡社区从事管理、服务等工作。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