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研究院(非洲区域国别学院)
殷殷嘱托 领航引向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IASZNU)是在教育部、外交部的支持下于2007年成立的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在中国外交的整体布局中,发展中国家是基础,非洲是“基础中的基础”。2010年11月18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南非出席由浙江师范大学主办的“纪念中非合作论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接见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一行专家学者,他指出:“我们的非洲研究急需培养后备人才,今天来参加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你们对中非关系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他们的研究成果是可以运用到我们国家的战略、外交大局中的。我们国家应该加强在这方面的支持。”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遵循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刘鸿武院长的带领下,坚持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前进目标,以“当代非洲发展问题”和“中非合作关系”为主攻方向,怀揣“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的治学理念,积极开展战略研究、咨政建言、人才培养、舆论引导、公共外交,在非洲区域、国别以及政治、经济、教育、历史文化等领域的研究取得明显成效,成为中国的非洲问题研究学术重镇、非洲事务咨询重要智库、涉非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对非民间外交重要力量,受到国家领导人、部委、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认可。
2024年8月27日,习近平主席亲切复信我院名誉教授格罗布勒等50国非洲学者,鼓励中非学者在“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基础上,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重要智力支持。习近平主席在复信中还回顾了14年前到南非出席我校举办的“纪念中非合作论坛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中非学者们多年来坚持开展中国和中非关系研究,为非洲朋友深入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新时代奋进征程提供重要平台表示十分赞赏,并期待听到更多的真知灼见。
砥砺前行十八载 赓续荣光再启航
上世纪90年代初,以刘鸿武为首的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团队赴非洲国家留学,奠定了浙师大非洲研究的深厚基础,2007年,中国高校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正式成立。建院18年来,刘鸿武院长带领非洲研究团队,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助力地方发展。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现有教育部与浙江省省部共建非洲研究与中非合作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教育部区域和国别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国南非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外交部“中非智库论坛”创始建设单位、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指导委员会指导单位、“中非智库10+10合作伙伴计划”中方智库、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执行单位、中央网信办国际合作研究基地、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浙江省区域国别与国际传播研究智库联盟牵头单位、浙江省培育创建全国有影响力智库单位、浙江省国际交流基地、浙江省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一带一路”与浙非合作党员培训基地、浙江省习近平对非外交思想现场教学点等20余个省部级以上涉非平台,拥有中宣部国际交流项目、Z世代青年工作项目和对外话语创新支撑平台等多个省部级以上项目。
在非洲研究院的基础上,2022年底成立非洲区域国别学院,2023年底成立非洲区域国别学学部,2024年获批建设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入选外交部国家急需区域国别学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全国仅15家单位),承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任务,兼具援外研修等公共培养职能。现有“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教育部备案的“非洲学”“非洲教育与社会发展”交叉学科硕士点、博士点,与本校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地理环境学院共建有中国史、外国语言文学、地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
我院下设非洲政治与国际关系、非洲经济、非洲教育、非洲历史与文化4个研究所,东非区域国别研究中心、非洲法语国家研究中心、非洲安全与发展研究中心、尼日利亚研究中心等9个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综合办公室、科研管理与国际交流办公室、非洲区域国别学部学科建设办公室、人才培养与智库服务办公室等行政管理机构。建有全国非洲翻译馆、非洲图书资料中心与非洲特色数据库,以及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国内高校首个非洲博物馆和中非交流博物馆。设有《非洲研究文库》《非洲地区发展报告》《非洲研究》《中南人文交流发展报告》《非洲区域国别学系列丛书》《非洲研究智库专刊》编辑部、院学术委员会、院务委员会等机构。与30多个非洲国家高校和智库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南非建有分院,在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南非建有孔子学院和海外研究基地。
非洲研究是浙江师范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的品牌学科,由校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学科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全国首位非洲研究领域国家级人才、国务院学位办区域国别学学科评议组秘书长、浙江省特级专家、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委员刘鸿武担任学科带头人。拥有一支近60人的立志非洲研究事业的专职科研队伍与管理队伍,其中正高9人,副高7人,非洲籍学者6人,拥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超95%,且其中90%以上有赴非洲国家访学考察经历。
建院18年来,非洲研究院积极引进、培养、用好非洲学者,致力于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知华友华的中非人才队伍,团队建设成效显著。2009年11月,值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因在推进中非人文交流和中国非洲研究学科建设的杰出贡献,刘鸿武院长荣获中非友协授予的“中非友好贡献奖—感动非洲的十位中国人”。2015年11月,值中国同毛里塔尼亚建交50周年之际,我院毛里塔尼亚籍学者穆罕默德·马哈茂德·亚黑亚荣获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在浙外国专家最高荣誉奖项——“西湖友谊奖”。2021年10月,在中尼重构双边关系新篇章的历史节点,我院尼日利亚籍学者费姆·乌比荣获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颁发的“十·一”中尼友谊奖,并于2024年9月再次荣获“中尼友谊贡献奖”。2024年9月9日,因在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刘鸿武院长在我国第40个教师节前夕荣获教育部“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2024年9月30日,值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我院高级研究员约罗·迪亚洛荣获中国政府友谊奖,并作为三位获奖代表之一在人民大会堂发表获奖感言,中国政府友谊奖是我国为表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外国专家而设立的最高奖项。
围绕国家发展大局与中非合作大势,以“当代非洲发展问题”与“新时期中非合作关系”为重点,深入开展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承担涉非领域国家社科基金项目60余项,教育部、外交部等部委和国际合作课题100余项,刘鸿武院长领衔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两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关项目;出版《非洲研究文库》各系列学术著作、译著和专题报告二百余部(卷),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近700篇。
创办“中非智库论坛”,迄今已在中国和非洲成功举办13届会议,被纳入中非合作论坛框架,成为中非民间交流的固定机制。在第十三届智库论坛上联合非洲50国学者发布“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引起了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关注和好评,“共识”现已被纳入2024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成果文件《北京宣言》和《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上升为国家行动,充分发挥了学术研究“二轨外交”功能。主办“中非媒体智库研讨会”“阿布贾论坛”“中国-南苏丹智库论坛”等一系列影响广泛的重要学术会议;持续向国家各部委提交咨询报告,多篇获国家领导人批示或被《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等平台采纳;编撰出版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年度报告《非洲地区发展报告》及CSSCI集刊《非洲研究》已成为中国非洲研究重要品牌。
非洲研究院连续五年入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全球年度最佳区域研究中心(大学附属)”,还先后入选中国社科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核心智库榜单”、“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索引(CTTI)”中国高校智库百强A+、《中国智库报告(2018年)》高校智库(特色)系统影响力排行榜第4、《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8年)》高校智库影响力排行榜第9,2021年列居《全球智库影响力2021》中国智库TOP100第39位、高校智库第8位;CTTI年度高校智库百强A+智库,获评CTTI2022年度智库建设优秀案例。智库服务被国家部委赞誉“离不开、靠得住、可信赖”。
非洲研究院各项工作多次获国家领导人、国家部委领导和省委省政府领导批示或赞誉。外交部来函赞誉本院工作“有效带动了国内对非研究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教育部简报赞誉本院工作在全国高校“独树一帜”;2018年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赞誉本院工作“定位非常清晰,工作很扎实,可以说是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亮点纷呈……具有重要的代表性、示范性和推广性”;2019年教师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车俊莅临视察;2020年教师节,时任浙江省委书记袁家军接见包括刘鸿武院长在内的全省30名优秀教师代表;2024年教师节,刘鸿武院长荣获2024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省仅2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省长王浩出席表彰大会;2024年10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易炼红调研我院,赞誉我院非洲研究“在全国独树一帜、首屈一指、非常有前景”,期待我院“把握历史机遇,趁势而为、乘势而进”“深化非洲研究,打造更加响亮的浙师品牌”。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