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学院
法律学院是学校历史最悠久、培养法科学生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1952年6月建校设系,2003年5月改系建院,现设有7个教研室和27个科研机构;设有法学理论、法律史、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民商法学、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方向)、法律方法论等6个法学二级学科,并设有相应6个博士点和5个硕士点(法律方法论没有硕士点),拥有民商事法律等1个法学本科专业方向,以及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实验班、校内辅修法学学士学位班,涵盖法学全日制本科生、双学位、专升本、研究生和留学生,在院本科生42个班1890人;研究生31个班997人,辅修法学专业3个年级642人。
学院是上海市最早的一批“法学教育高地”,是我校第一个教育部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单位,曾是我校唯一承担西部基层法律人才培养任务的学院,也是我校法学二级学科门类最多、人才培养类型最全、在读法科学生规模最大的二级学院。
一、重视专业队伍建设,师资力量雄厚、名师荟萃
学院现有教职工114人、双肩挑教师12人。其中专业教师101人,博士生导师27人,教授37人,副教授39人,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教师占75%,中共党员76人,民主党派人士22人,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50%,拥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专业教师队伍。
学院现有全国杰出中青年法学家3人(另有提名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3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人,入选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3人;另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34人次入选各类省部级人才计划。
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优秀教师1人,拥有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为人为学先进典型团队。另有12人次荣获省部级教学荣誉。金可可、王迁、吴一鸣、姚明斌等教学名师多次荣获被全校学生投票选为“我心目中的最佳教师”。
2018年以来,学院引进高级人才4人(胡玉鸿、胡学军、方斯远、金枫梁),新进专业教师17人、其中师资博士后12人,行政教辅人员6人;新增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29名;有7位教师晋升教授,2人晋升校聘教授,14人晋升副教授,进一步完善了学院师资队伍结构与梯队建设。同时,选送8名中青年教师到各地人大、法院和检察系统挂职锻炼,8名教师赴国(境)外访学进修,1名教师援疆支教,进一步提高实务经验在教研活动中的比重,为夯实学院专业队伍建设添砖加瓦。
二、狠抓本科教学质量,教学工作成绩优异
学院现有1支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上海市级教学团队,开设7门教育部法学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有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一流本科课程,8门市级精品课程、2门上海一流本科课程、5门上海高校市级重点课程、1门上海高校党史学习教育与课程相融合师范课程与9门课程思政精品领航课程。十三五和十四五期间,获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现有1本全国优秀教材、7本国家级规划教材、2本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8本上海市优秀教材。
学院一如既往地坚持以本科教学为重的办学理念,进一步强化教学工作的日常管理,推进课程建设,全面促进学院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学院密切关注应届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特征,逐步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把授课内容与司法考试适当联系起来,这一做法已初显成效。多年来,学院法律职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均居学校前列。2023年,学院2024届本科生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客观题通过率达91.28%、主观题通过率达92.07%;研究生客观题通过率达98.52%、主观题通过率达100%;均显著高于全校平均水平。
三、夯实科研建设内涵,学科与科研实力突出
学院法律史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司法部重点学科和上海市重点优势学科,刑法学学科为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民法与知识产权为市教委重点学科,法学理论、宪法与行政法和诉讼法学学科为校级重点学科。
近五年,学院教师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24篇、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发表学术论文33篇;学院教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7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和青年项目18项;荣获“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省部级学术奖项38项;1种著作入选国家哲学社科科学成果文库;2个团队持续入选上海高水平地方高校创新团队。
四、注重德育工作基础,提升学生培育质量
学院坚持以育人为中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在学生中开展政治理论学习活动,宣传优秀思想和先进文化,坚持以学风建设为重点,多角度切入学生生活,紧紧把握社会动态,创新活动方式,营造浓郁的校园氛围。
一方面,学生党建工作通过主题调研、专题演讲、公益活动、校园明辨会等形式,积极引导学生党员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在全院掀起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热潮。另一方面,团学工作更注重于营造独具魅力的校园文化氛围。针对各年级不同特点,开展新生夏令营、新生达人、访优秀校友、“五四”表彰大会、“我心目中的十佳学生标兵”评选等活动,在学生中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面对着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法学专业学生就业压力尤为突出的现实,学院多管齐下、多措并举。近五年来,本科生就业率年均89.7%,研究生就业率年均95.4%。这主要归功于学工系统针对本科生、研究生的特点,积极组织各种考前培训、经验交流,增强学生就业能力,从历年数据来看,学院毕业生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通过率,响应国家政策就业的数量都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五、加强班子自身建设,推进科学民主管理
学院党政领导班子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重大问题都能遵循“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保证了学院议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建立健全党政领导“一岗双责”干部联系群众制度,6位学院领导分别负责办公室、7个教研室和7个教工党支部联系点,固定联络时间与方式,促使教研室、教工党支部成为领导与教师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每周一次的党政例会上,领导班子集中学习与讨论,结合学院实际,理清思路,部署日常工作;在每周三教研室主任和党支部书记联席会议上,及时将每周工作要点传达到每一位教师,带领全院教师做好各项工作。在每年一次的民主党派教师座谈会上,加强统战工作,共商大事、齐心协力,共同推进学院科学发展。
长期以来,学院对党风廉政建设、干部廉洁自律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要求班子成员作表率、带好头。凡是要求教职工做到的,领导干部首先要做到并且要做好;凡是要求教职工不做的,领导干部坚决不做。在学院营造民主团结、求真务实的良好风气,构建廉洁高效、和谐向上的学院氛围,得到了广大教职工的一致认可。
六、真心实意办实事,服务群众促和谐
在和谐校园和服务师生的实践中,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真心实意,为师生多办实事、办好事,力所能及地为全体教职工排忧解难,维护好教职工的利益,多为教职工谋福利,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从而促进学院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学院始终把关心教师疾苦、帮助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作为凝聚力工程的建设重点。一是坚持“三个必访”工程,对于生病、生育、家庭出现重大变故的教师,班子成员都要亲自前往探望和慰问。二是办理补充医疗保险,每年都为全院教职工办理补充医疗保险,为每一位教职工送上一份关心与保障。三是特别关心离退休老同志,每年春节前夕,都会精心安排近50位离退休教师迎新慰问工作,听取老同志对学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对部分重病离退休教师,领导班子还要集体上门拜访。上述这些举措已成为学院工会工作的特点和亮点。
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全院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法律学院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15年被评为上海市模范集体,是我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集体荣誉;学院党委2012年获市教卫党委系统“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连续6年三届被评为校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分工会2012年荣获上海市总工会“模范教工小家”。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