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研究所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于1979年9月,是教育部特批的从事建筑科研、设计和教学的高层次自然科学研究机构。第一任所长由已故著名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建筑师杨廷宝先生担任,第二任所长即现任所长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级建筑设计大师、博士生导师齐康教授。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是我国首批设立建筑学博士点的科研机构,在建筑设计与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两个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杨廷宝、齐康两任所长的带领下,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秉承设计实践与教学科研相结合的一贯传统,立足建筑创作与研究生培养,创作了一大批里程碑式的优秀建筑,并为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高层次的顶尖人才。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52年成立的中国建筑研究室(1952—1964,刘敦桢任主任)与公共建筑研究室(1956—1964,杨廷宝任主任、童寯任副主任),其发展得益于杨廷宝、童寯、刘敦桢等杰出建筑学家的优秀治学与实践传统。1979年9月,杨廷宝先生组建建筑研究所并任所长,童寯、齐康、杨德安任副所长;党支部书记为过静华,后为黄一鸾;成员有胡思永(后去美国)、郭湖生、陈昌贤、陈宗钦,晏隆余、刘叙杰、赖聚奎、蔡冠丽等人。1983年10月,根据教育部(83)教技字013号文通知,南京工学院下发正式批文,设立包括建筑研究所在内的4个第一批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建筑研究所成立初期,主要工作以整理老一辈大师的建筑作品、著作为主。经历了为时两年在全国范围内的资料收集和实地拍摄工作后,整理出了由齐康和郭湖生作序、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我国第一部建筑师个人作品集《杨廷宝建筑设计作品集》;此后,齐康还记述整理了含20余篇文章的《杨廷宝谈建筑》,充分展现了杨廷宝先生的建筑思想。由童寯先生主持编撰的《现代建筑与流派》、《苏联建筑》、《日本建筑》等著作也在这一时期出版,对当时的建筑界颇有影响。除此之外,建研所还出版了杨廷宝、童寯的水彩画和速写集,对杨、童二位先生的相关作品进行了全方位的整理和展示。与此同时,工程项目也在杨廷宝先生的带领下同步进行,上海古漪园茶室、南京清凉山公园等都是建研所初期的作品。1980年,杨廷宝先生应福建省建委要求考察了武夷山风景区,提出了“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淡不宜浓、宜藏不宜露、宜土不宜洋”的理论,并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开创了武夷山风景建筑的独特风格,实践周期达十年之久,其中武夷山庄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以及20世纪80年代全国十大建筑作品第5名的殊荣。1982年,齐康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的“建筑、规划、园林”卷书写前言;刘叙杰负责《刘敦桢文集》的编撰。杨廷宝和童寯先生去世后,齐康接任所长,期间有几位同志陆续离开,也有一些新成员加入。沧桑岁月开辟了建筑研究所的建筑研究之路。基于“建成一流”的宗旨,建筑研究所参与了多项建筑设计工程,首先是武夷山庄,风景区的码头,茶室,大王亭,仙人亭,前后历经十年。建筑研究所还承担了修复武夷宫的工程设计和“幔亭山房”的复建、南京丁山宾馆的工程设计、南京五台山体育馆的设计工作以及毛主席纪念堂的工程设计等,这些工程都得到当时建筑界的好评。杨廷宝先生去世后的重要工程是南京雨花台革命烈士纪念馆、纪念碑设计,时间跨度亦达十年之久,获得国家优秀设计铜质奖。1992年,建筑研究所又承担了“南京侵华日军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期)的设计工作,该馆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馆名,获得国家20世纪优秀环境设计一等奖。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齐康的带领下,建筑研究所设计团队完成了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国家优秀设计金质奖)、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国家优秀工程设计三等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诞生地纪念馆、西藏和平解放纪念碑、南京鼓楼邮政大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逸夫馆、江苏淮安周恩来遗物陈列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中国科技大学教学楼、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姜堰博物馆、淮海战役陈官庄地区歼灭战纪念馆、南京“1912”文化街区等一大批获奖优秀建筑设计作品。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成立以来,在建筑设计理论与建筑历史理论两方面进行了扎实持续和富有成效的研究。齐康在进行大量的建筑设计实践的同时,不断总结创作思想,丰富设计理论,出版了《纪念的凝思》、《齐康建筑设计作品集》、《创意设计——齐康及其合作者建筑作品选集》、《建筑课》等建筑学研究著作。同时,齐康提出“不研究城市的建筑师不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师”,倡导将建筑学研究视角从建筑拓展到城市,开城市形态研究之先河。科研成果“较发达地区城市化途径和小城镇技术经济政策”获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乡镇综合规划设计方法”、“城镇建筑环境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城镇环境设计”、“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及其方法”分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和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2000年以后,研究团队基于城市形态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出版著作《城市建筑》、《理想景观》、《走向新社区》、《宜居环境整体建筑学构架研究》、《城镇宜居住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中国紧凑城市的形态理论与空间测度》等,极大地拓展了建筑学的学科研究领域。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建筑历史学科首先由郭湖生教授担纲。郭湖生于1957年调至南京工学院,即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刘敦桢教授的研究助手,协助刘敦桢教授完成主持两个重要科研项目:(1)《苏州古典园林》,参加调查园史和现状及测绘,撰写部分实例文稿并预览修改部分资料性文稿。该书获一九七九年全国科学大会奖。(2)《中国古代建筑史》,作为全国建筑史编辑委员会委员,自始至终参加了写稿和实物调查,获一九八零年国家建工总局科技成果一等奖。刘敦桢先生去世以后,郭湖生继续发展建筑历史理论的研究:参加合写《中国建筑史》教材(第三、五章),获建设部优秀教材一等奖;应邀为《大百科全书·建筑·城规·园林卷》写条目共九项;为《建筑师》刊物写专栏《中国古代建筑师传》等。郭湖生积极展开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曾赴访问了日本、美国、英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访问讲学,1987年援办厦门大学建筑系。郭湖生主要研究成果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1)科学技术史。1979年编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丛书》之一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担任主持文稿审改修改的第一副主任编审,并撰写该书多个章节。该书获1985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中国古代城市史。从八十年代开始中国古代城市的专题研究,陆续发表了《子城制度》、《中国古代城市水工设施概述》、《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宫室制度沿革-兼论日本平城京的宫室制度》、《台城考》等文章。为《建筑师》撰写专栏文章《中国古代都城小史》共十篇;一九九六年,发表《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史的谈话》,提出古代都城分为:战国体系、邺城体系、汴京体系的新说法,全面总结中国古代城市的科学成就和技术艺术特色。(3)东方建筑。郭湖生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研究东方建筑,即研究亚洲与中国毗邻和建筑文化有关的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同时招收并指导博士研究生在该领域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工作。2000年在深圳召开第一届国际东亚建筑文化研讨会。主编《东方建筑研究》丛书。曾开设有东方建筑、中国古代城市、《营造法式》等研究生课程。发表著作:《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中华古都》等,发表论文、书评、书序等约60余篇。郭湖生去世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建筑历史学科由张十庆教授负责。张十庆2000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特聘教授,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研究方向有东方建筑研究、地域建筑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研究。主持完成园林、传统建筑以及遗产保护工程多项。出版著作有《中日古代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作庭记译注与研究》、《五山十刹图与南宋江南禅寺》、《江南禅宗的寺院与建筑》、《宁波保国寺大殿:勘测分析与基础研究》。
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30余年薪火相传,人才辈出。现任所长齐康院士获得中国建筑学会梁思成奖(首届)第一名、中国国家文联终身成就奖、中国国家建委终身成就奖、江苏省2014年科技突出贡献奖。截至2016年,建筑研究所共培养研究生294人次,其中硕士研究生202名(其中31名继续攻读建筑研究所博士)、博士研究生92名。获得杰出成就的代表人物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建国、中国工程院院士孟建民、中国科学院院士常青、普利兹克奖获得者王澍。此外,著名教授学者建筑师以及江苏省设计大师等不胜枚举。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侧重研究生培养,和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在学科建制上存在分工与交叉融合的关系:一方面,基于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历史传统和学术威望的强势吸引,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以及其他建筑院校向建筑研究所输送了大量优秀的本科毕业生;另一方面,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的优秀毕业生和教师有很大一部分向本校建筑学院和兄弟院校反哺,其余部分也大都成为行业精英,这使得建筑研究所成为培养中国优秀建筑教育人才与设计人才的发动机和人才储备基地,良性循环产生的共赢极大地提升了学术影响力,一定程度上铸就了东南大学建筑学科的辉煌。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