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院
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成立于1999年,由原佳木斯师范学院体育系、体育部,原佳木斯医学院体育部,原佳木斯工学院体育部,原佳木斯大学体育部合并而成。1999年,被评为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单位。学院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全校本科生公共体育教学及相关领域学科研究于一体,由2系(体育教育系、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系),2部(公共体育教研部、体育理论教研部),3中心(体育场馆中心、体育科学实验中心、竞赛训练与健康标准测试中心),院办、学工办、教务科、学科办等机构组成。拥有体育专业硕士、学科教学(体育)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学院始终秉承“明德砺学、崇尚实践”的校训宗旨,牢固树立“育人是根本,质量是核心”的办学理念,自建院以来累计培养了2200余名毕业生,校友遍布海内外,部分优秀校友现就职于浙江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他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勤奋务实的工作态度,得到了工作单位的认可。
学院注重与国际及国内知名院校的交流合作,与俄罗斯阿列赫姆国立大学、韩国明知大学、韩国又石大学等多所学校建立了友好关系,组织互访、学术交流与合作;结合学院发展方向与中央民族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等国内知名院校进行合作交流,为师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和平台。
◎办学条件
学院拥有现代化综合体育馆1座(内设篮球、排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网球场地及田径跑廊)、游泳馆1座、室内体操房1座、400米塑胶田径场2座、国际标准轮滑场1座、室外足球、篮球、排球、网球场地五十余块,教学条件充足,学院还拥有近700平方米的体育科学实验中心,各种实验仪器设备充足,并与医学部、佳木斯大学附属医院等相关单位实验室资源共享,充分满足教学科研需求。
◎教学、科研、竞赛
体育学为校级重点培育学科;《排球》为省级精品课程、《速度滑冰》、《轮滑》、《运动训练学》为校级精品课程;《学校体育学》为校级一流课程;《运动生理学》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示范课程,运动生理学教学团队为校级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学院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先导,在体医融合、冰雪经济、区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等研究方面,逐步形成稳定的研究方向,科研成果显著。近年来,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590余篇,其中SCI论文7篇,出版学术专著54部,获省、部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1项,各类教科研课题84项,专利、实用新型100余项。
近三年,学院承办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全国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黑龙江省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总决赛等各类大型比赛十余次。
◎学生考研与就业
近三年,学生考研率在13%左右,主要考入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首都体育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近三年,学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始终保持在85%以上。
◎专业介绍
体育教育(师范类,本科,四年制,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时代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扎根边疆,立足龙江、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尚的师德修养、真挚的教育情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认同感,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与方法以及体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备扎实的体育教育教学能力和较强的运动技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知识底蕴与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能够在中学及相关教育机构等专业领域胜任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指导、课余训练、竞赛组织和体育教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体育学、教育学、心理学
主要课程:学校体育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运动技能学习与控制、体育保健学、运动训练学、篮球、排球、足球、武术、速度滑冰、田径、体操。
就业方向:中、小学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体育管理人员。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非师范类,本科,四年制,毕业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培养目标:本专业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发展要求,坚持“立德树人,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立足边疆、扎根龙江、面向全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科学和文化素养,具备现代教育、健康理念,系统掌握体育学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扎实的社会体育专业理论知识,较为全面的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与社会工作能力。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以及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主干学科:体育学、管理学
主要课程:社会体育导论、体育管理学、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健身理论与指导、体育市场营销、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健身健美、现代体能训练、滑雪。
就业方向:社会体育指导员、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俱乐部管理人员,从事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咨询指导工作。
大学公共体育课
公共体育教研部下设有两个教研室,开设课程包括田径、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体育舞蹈、散打、跆拳道、轮滑、触式橄榄球、武术、健美操、乒乓球、速度滑冰、太极拳15门课程,为积极响应国家“全民健身”计划指导纲要、“三亿人参与冰雪”、“冰雪旱地化”等文件精神,学院在公共体育课上积极推广冰雪进校园等活动。学校公共体育课形成“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推动培育发展“一校一品”、“一校多品”体育教学特色。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83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34人,具有硕士学位教师61人,博士学位教师4人,在读博士1人。教师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学院现有国际级和国家一级裁判员24人,运动健将3人。
◎知名学者及学科带头人
崔性赫 男,1972年出生,北京体育大学硕士毕业,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冬季项目理论与实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现任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院长,学科教学(体育)学术带头人。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体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省民族研究学会赫哲族研究会理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教学研究指导专家库成员,百门课程《体育保健学》主持人,并参与获得国家体育总局奥运科技攻关项目一等奖1项,主持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项,编写教材和著作8部。
汪作朋 男,1981年出生,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毕业,副教授,基础医学在站博士后,硕士研究生导师,体育专业硕士学科带头人,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负责人,黑龙江省劳动模范,主要研究方向青少年体能训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人口较少民族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民族体育研究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黑龙江体育科学学会体育信息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智库专家、滑雪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4项,公开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各类科研奖励3项,省级精品课程《俄罗斯风情》之俄罗斯体育篇主讲教师。
◎优秀校友
梁凤波 男,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副教授,北京交通大学体育部党支部书记,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羽毛球分会副秘书长,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顾春雨 男,中共党员,教育学博士,副教授,北京体育大学中国足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2020年6月,任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组织委员奥运村部总体计划处副处长,2000年至2004年就读于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刘文明 男,教育学博士,博士后,副教授,浙江大学智能研究中心智能体育实验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访问学者,2023年亚运会高尔夫球裁判,2001年至2005年就读于佳木斯大学体育学院。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