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程学院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隶属于国家“八机部”的佳木斯农业机械制造学校,1976年划转为省属并升格为“佳木斯农机学院”,1983年更名为佳木斯工学院,1999年8月由佳木斯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农机系、动力系、工学基础部组成机械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7个系(机械工程系、农业机械化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机械电子工程系、智能制造工程系、农业电气化工程系、车辆工程系)、一部(机械工程基础部)、一中心(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学院机关部门下设三办一科(院办、学科办、学工办、教务科)。学院每个系各设1个专业,共计7个本科专业,其中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农业电气化为省级一流建设专业。车辆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为校级一流建设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为新工科专业。
学院拥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建设项目1个。拥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机械工程和能源动力2个专业学位硕士点。拥有农业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黑龙江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黑龙江省田间农业装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农业工程实验教学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9人,专任教师90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8人,高级实验师9人,研究生导师31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26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黑龙江省研究生优秀导师1人,黑龙江省教学名师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现有在校本科学生2733人,研究生137人。学院连续多年荣获佳市、大学师德师风建设先进集体、先进单位、先进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多人次被评为省、市、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师德师风建设先进个人、五争当活动标兵等。
学院建有农业工程省级教学示范中心,其中心下设机械工程实验中心和3号工厂。该中心主要包括智能制造实验平台、农业工程试验平台、车辆交通实验平台、机械基础综合实验平台和现代加工技术实训基地,包含33个实验室,示范中心总面积8470平方米,设备总值为3824万元,拥有大型土槽试验车、自动导航2240型拖拉机、久保田4LZ-5B8全喂入式、C120型谷物联合收割机、三坐标测量仪、电子万能试验机、电火花加工机床和加工中心等大型仪器设备28台套,实验设备先进,教学设施完善,其教学条件和管理水平都能满足全校教师、本科生及研究生科研、实验教学需求。
近五年,学院农机精英创新集体荣获“第20届全国青年文明号”国家级荣誉称号1次;3人荣获全国农业工程类专业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农业机械化工程系党支部荣获省样板党支部、佳木斯大学优秀党支部;机械工程学院党委荣获佳木斯大学先进党组织1次,荣获佳木斯大学先进单位2次。
学院教师共参与或主持国家“863”专题、十四五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等项目17项,主持省、部级科研课题90余项,较大横向课题30项,累计科研经费近3000万元,出版各种论著100余部,发表科研论文750余篇。获得省、市级科技进步奖40余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310余项;获得省级教研课题、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70余项。
近五年学生参加“挑战杯”、“TRIZ杯创新方法大赛”、“东方红”杯、“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国家级科技创新类比赛80人次,“邮储银行杯”黑龙江省智能机器人竞赛、“彩格杯”黑龙江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等省级比赛613人次,获得国家级特等奖2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优秀奖10项,省级特等奖4项,一等奖8项,二等奖30余项,三等奖40余项。
学院积极探索“两个并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住“工程性”、“应用型”这个内涵,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加强对学生的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工程能力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积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国家繁荣富强培育技术英才。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