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
一、历史沿革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前身为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成立于1958年,是黑龙江大学历史最悠久、底蕴最深厚的学院之一,距今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1981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是新时期首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单位之一。1993年获批省级重点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梯队,2004年获批省级领军人才梯队。2006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 2007年设立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获批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是全国首批24个授权点之一。2010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
在学院发展的历程中,著名学者吕冀平、陶尔夫、刘敬圻、卢康华、刁少华等老一代学者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以厚重的学术实绩为学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积淀,几代中文人戮力同心、倾情奉献,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各学科均取得了骄人成绩,开创了更加美好的未来。
二、学科建设
学院现有两个本科专业: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学博士一级学科在8个方向招收博士研究生: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艺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文献信息学(目录外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硕士一级学科在8个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另培养国际中文教育和设计(创意写作)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
学院拥有1个教育部基地、3个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6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为省级重点一级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居全国同类专业的前20%—30%;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保持B类学科评级,在省内处于领先地位,接近国内一流学科水平。
三、师资力量
学院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57人,教授23人、副教授22人、讲师及助理研究员12人,博导18人,硕导46人。现有国家级人才3人,包括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省部级人才14人,其中包括龙江学者、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省特贴专家、省“六个一批”理论人才等。
四、科研情况
我院教师科研能力突出,科研成果丰硕。近5年在中华书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人民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出版学术专著40余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方言》《世界汉语教学》《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500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60余项;获省部级科研奖项30余项。雄厚的师资队伍为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保障,博士生导师全员为本科生授课,本科教学有很高的学术起点。
五、本科教学与人才培养
2012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进入本科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试验计划的培育资助范围,培养具有学术实力、素质全面的拔尖人才。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2年,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入选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古代文学教学团队;国家级一流课程3门——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华诗词经典吟唱、《论语》人生课堂;省级一流课程2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省级精品课5门——中国古代文学史、古代汉语、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史、现代汉语;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论语》人生课堂。
学院注重对学生的培养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门成立了中国语言文学实践教学中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大学生公益“古诗词吟唱教学团队”服务社会长达160小时,获得校“芙蓉学子”榜样的力量“社会实践奖”。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学科竞赛,2021年我院学生在“中学西渐”杯全国汉语国际教育综合技能大赛中,以全国总分第一名的成绩夺得特等奖,展现了黑大学子的风采。
六、国内外合作交流
近5年,通过国家汉办(现改名为“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选拔和培训,我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已有120余名硕士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远赴海外进行汉语教学。2019年我院选派2名同学作为交换生赴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学习。2019年我院同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合作,进一步加强满学学科建设。此外,近5年,学院招收来自俄罗斯、韩国、泰国、越南等国的5名来华博士研究生。邀请专家来我校开展学术交流100余场,我院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120余次,承担国内学术会议3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200余人次,4人赴国外进行访学交流。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