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临床学院
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教学团队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临床流行病学教研室主任赵玉虹教授的带领下,始终秉持立德树人的初心,肩负教书育人的使命,注重传承和发扬红医精神,大力推进科学研究工作,提升学科影响力和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团队在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学校和医院的总体发展目标,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绩。
学科融合、创新发展
团队由来自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医学信息学、医学教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卫生事业管理学等多个专业方向的13名教师共同组成,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师资团队年龄结构合理,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占比90%,多学科融合,具有创新思维与实践经验,善于深入学科交叉点开展教研工作。团队以培养培训高素质、专业化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己任,在注重内部培养机制完善的同时,积极与国内外大学、科研机构合作交流,有效拓宽团队教学与研究视野,全面提升教师综合能力。
以德为先,育人为本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在团队带头人赵玉虹教授引领下,团队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积极开展思政教育,通过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水平。
团队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每学年承担我校临床医学、儿科学、医学影像学及国际留学生等多轨道教学任务。教学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及时更新教学大纲和课程内容。在常规教学中融入多元化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团队开设以“专项学习+文献抄读”为核心的系列课程,覆盖文献检索、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等基本方法,也包括营养流行病学、环境流行病学、伞状评价等专项内容。要求研究生在课程进展中完成论文选题、研究实践和论文撰写,注重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实践中学习等综合素质,以提升学生将知识应用于科研实践的能力。
教学改革、硕果累累
团队开展“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不断研究教育教学方法,将创新能力培养融入教学各个环节。以问题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程、活动和项目的综合培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引导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平台利用率明显增加,科研项目学生参与比例增加,学生参与创新竞赛项目数量增多、质量提升。
近年来,团队教学成果斐然,累计承担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级省级教学课题10余项; 《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里程碑”式胜任力培养模式构建与实施》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研究生)、辽宁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研究生),《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新医科人才创新能力递阶融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获辽宁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本科)等多项奖励;承担国家级精品课程及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项,主编、副主编教材10余部,主编教材《医学文献检索》获全国首届优秀教材奖一等奖,在“Academic medicine”等国际医学教育顶级期刊医学教育研究论文。
科研反哺,平台搭建
2017年,团队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重点专项“东北区域自然人群队列研究”项目,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自治区开展现场调查,走过寒冬、酷暑,深入山野、乡村,探访少数民族聚集地,即使受到疫情影响,仍然按期、高质量完成各项任务。通过对区域高发慢病开展调查和长期随访,摸清东北区域人群常见慢性疾病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促进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轻疾病社会经济负担,提升居民健康水平,为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医疗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支持。
团队积极联合研究机构、大学及企业等多元主体共建医教研一体、产教融合的创新资源平台体系。依托多平台融合开展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符合“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人才成长规律。建设智能+医学信息与大数据虚拟教研室、辽宁省重大慢病精准医学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智能诊疗生态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教育研究及转化实践平台,开展科技创新项目培育。
通过项目的实施和平台搭建,培养了一支勇于攻坚克难、善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团队,团队成员学术水平得到快速提升,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中青年科研骨干。团队近年来获批省部级以上课题23项,发表中科院2区以上论文百余篇,11人次在国家级学术组织任职,8人次在省级学术组织任职;赵玉虹教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团队其他成员作为参与人获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赵玉虹教授获批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兴辽英才”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称号,团队其他成员获“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称号。
面向未来,卓越引领
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团队将根据本科生、研究生和青年医生的不同需求,建立分层递进,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教学体系,并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考试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此外,团队将持续提升教师核心竞争力,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进一步提升东北区域人群暴露与重大慢病的研究水平,不断产出高水平标志性成果;加强与临床各学科合作,拓宽研究成果推广渠道,促进我校临床研究水平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