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学院-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是专门从事农牧业科学研究的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正厅级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前身是宣统二年(1910年)时任绥远将军瑞良奏请清廷批准成立的归绥农林试验场,至今已有114年的历史。2005年,由原内蒙古农业科学院、内蒙古畜牧科学院合并组建。2018年1月,主管单位由原自治区农牧业厅调整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现设有8个行政处室、15个专业研究所。业务范围涵盖种植业、养殖业、草原、生态、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牧业经济等研究领域。
在人员编制方面,全院核定人员总量1035名,现有在职职工53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246人,具有博士学历人员169人。
在学科建设方面,我院目前在保护性耕作、杂粮杂豆、甜菜、向日葵、肉羊、绒山羊、盐碱地综合治理等研究领域在全国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和区域特色;在反刍动物营养、大麦、小麦、玉米、冷凉蔬菜、旱作农业、旱生牧草、农畜产品质量检测与预警等领域有着良好的科研基础和成果积累。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全院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神农领军英才、中华农业英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8人次;拥有内蒙古自治区“杰出人才”、“突出贡献专家”、“草原英才”、“新世纪321人才工程”等省区级人才137人次;拥有国家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创新团队、中华农业科技奖创新团队、自治区“草原英才”创新团队等高层次人才团队35个。在国家设立的50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中,有首席科学家3位(在岗1位)、副首席2位、岗位科学家18位、综合试验站站长12位。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现拥有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等国际合作平台14个、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国家和部委科研平台23个、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实验室等自治区级创新平台30个。
在科技创新与服务方面,“十四五”以来,我院先后承担各级各类科技项目796项,总经费5.46亿元。其中,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9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8项,其中,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审定登记新品种80个,授权国际国内专利504项,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499项,登记科技成果72项。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推技术10项,入选自治区农牧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36项。
聚焦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服务和乡村振兴,依托人才和平台优势及自主创新的科技成果,实施“院地共建”科技示范工程,作为技术对口单位与巴林右旗人民政府共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建成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等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开展高价值成果培育和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十四五”以来,签订“五技”成果转化合同120余项,转化金额4000余万元。在全区11个盟市、80余个旗县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每年示范推广新品种100余个、新技术200余项,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5万余人次,为自治区农牧业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强区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在对外合作与交流方面,我院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25家国内科研院所、高校及澳大利亚、蒙古国、俄罗斯等16个国家科研机构、学校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作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家驻区和自治区涉农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等44家单位成立了“内蒙古农牧业科技创新联盟”,强化协同攻关,推进自治区农牧业科技创新。先后参与了“东北区域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创新联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农业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等17个创新联盟,持续加强科技合作。
招生类型
研究生类型介绍